按家长背景将学生分类:这种方式的"贴标签",为啥你不能接受?(3)

老师会将学生分为学优生、学困生,因材施教,以期让他们都有进步;老板会将员工分为业务骨干、管理者、团队润滑剂,人尽其才,将利润最大化。

贴标签,从积极的角度上可以简化认知,帮我们更好地达到目的。可如果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本来目的,将标签与一个人的人格、地位联系在一起,那就变得南辕北辙,陷入刻板印象了。

就如开篇的新闻,如果学校仅仅是调查特殊家庭学生(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等),想办法关心教育,这也是一种贴标签,但目的是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相信网友们也不会群情激愤。

然而表格中的家庭分类不只是特殊家庭,前排还赫然写着“领导子女”、“企业老板子女”,这显然是一种龌龊的区分手法。

按家长背景将学生分类:这种方式的贴标签,为啥你不能接受?

日常生活中被人贴标签无可避免,中考五五分流、向制造业输送人才也是大势所趋。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应该是为什么老师要贴标签,而是为什么那些本应该“光荣”的劳动者,现在变成驱而避之的存在。

如何让所有劳动者都有尊严的活,高中技校各有选择没有优劣之分,让劳动真正成为一件光荣的事情,才是我们应该注目的焦点。

按家长背景将学生分类:这种方式的贴标签,为啥你不能接受?

在工程和产品制造见长的德国,就采用了分流制,使得适合实践型的应用人才接受专业化的职业教育,而擅长理论和逻辑的研究型人才接受专业的大学教育。每个人得到适合的岗位,打破“唯学历论”。

德国小学只有四年,小学毕业后就开始分流,中学分为文理中学、实科中学和职业预科。只有文理中学的毕业生通过了高考才有上综合性大学的资格。实科中学和职业预科都是为了将来接受职业教育做准备的,学习年限比文理中学要短1-3年。

他们的职业教育采取双轨制,让学生有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半时间在公司实习,还未毕业就已经获得了工作经验。大名鼎鼎的拜耳制药、德意志银行、奔驰宝马等等,每年都会招收不少学徒,表现优秀的可以在毕业后直接留在公司。

按家长背景将学生分类:这种方式的贴标签,为啥你不能接受?

因此,你会发现很多德国人虽然没有读过大学,却做着在中国需要大学学历才能做的工作,比如会计、税务咨询师、软件IT工程师、程序员、设计师、市场营销、采购、银行职员、电气/汽车/机械工程师等很多白领工作,他们都是德国中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