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托管开始后,刘冰每天下午3点半接孩子回家,路上习惯性地询问孩子当天做了什么。“孩子告诉我,每天去学校之后就开始看书、写作业,然后到点吃饭,中间会安排他们做做体育活动,偶尔组织看看电影。”这些内容与他的预期有一些出入,感觉只是在孩子暑期看护上“搭了把手”。
刘冰告诉记者,他能够理解对于不补课、不授新课的规定,但儿子的英语成绩不太好,希望儿子在暑期能有机会追赶一点。“北京的小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但我和他妈妈知道的单词很有限,更不会读,辅导起来很吃力。我想着他在学校最好能和同学们一起练一练,老师也能帮着听写单词。”
艳萍之所以考虑等托管结束后给琪琪报兴趣班,也是了解到学校暑期托管的“混班”现实。据她介绍,托管第一天去接孩子放学时才知道,全校参加暑期托管的不过20多名学生,学校因此将这些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管理。
“学校在通知里有说明,不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这个我们是知道的。学校的老师需要休息,把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分开托管,确实比较麻烦,也没有必要。”但艳萍认为,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心智发展不同,刚刚升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面对高年级学生会比较胆小,她担心“混班”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适。
期待探索更丰富的活动形式
送孩子返乡过暑假,是刘冰在学校暑期托管服务结束后的计划。他说:“孩子的英语跟不上,我们也在想办法,但是那些辅导机构一节课就好几百元,经济压力有点大。把他送回老家后,大学放暑假的表姐还能帮着辅导一下。”家里的老人们也希望孩子过暑假能回老家待一段时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没有暑期托管或不参与暑期托管的情况下,将孩子送回老家过暑假成为大多数农民工家庭的选择。那么还有没有其他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