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班管理、形式单一:农民工子女暑期托管不仅需要“搭把手”

近日,为期12天的北京暑期托管服务第一期已经结束,这项旨在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的探索服务,也获得了农民工家庭的关注。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由学校提供的暑期托管,让农民工家长们更放心、更信赖,但“混班”管理的情况也令家长担忧。开展更丰富多元的暑期托管活动,成为农民工家庭新的期待。

混班管理、形式单一:农民工子女暑期托管不仅需要“搭把手”

7月19日,人大附中经开学校食堂,暑期托管班的孩子们正在吃午餐。人大附中经开学校供图

8月3日,为期12天的北京市第一期暑期托管服务正式结束。在此期间,部分外来务工的农民工家长,由于工作抽不开身、城市里缺乏亲友帮助,选择将孩子送往学校的暑期托管班,以此缓解在经济和时间投入方面的压力。

作为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的一项探索,暑期托管服务如何吸引了农民工家长的参与?第一期服务带给家长和打工子弟的体验是怎样的?他们对服务内容还有哪些期待?《工人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这是自己的学校,我们放心

8月3日上午8点半,把女儿琪琪送到学校的暑期托管班后,艳萍又骑着电动车回到了自家的超市,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与此同时,她的心里还记挂着当天最后一天的托管结束后,是在北京给女儿报兴趣班,还是送回老家过暑假。

12年前,艳萍从湖南怀化的农村来到北京打工,在叔叔开的大学打印店帮忙。积累了经验后,艳萍和丈夫在北京市东城区租下一个门面开起了小超市,还购置了3台电脑、2台打印机,把打印店开在超市里,夫妻俩共同照看。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