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需要我们自己去闯出一条路来,沿着自己走过的路,想办法在边际上努力。
1990年代后,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和结构调整,把技校都废掉,向美国学习,走综合性人才培养。这之前,中国教育是学苏联,苏联学德国,所以中国教育体系的根在德国,特别是职业教育。
最早支持分流的人,一直在说德国和瑞士模式,实际上我们根本达不到它们的情况。美国又走到另一个极端,齐步走完高中,一些人上好大学,另一些人上社区大学,美国的社区大学实际上学不到多少东西,中国也不能变成那样。我们要在德国和美国模式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
1992年之前基本学德国模式,后来又学了30多年美国模式,要找到平衡点,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中国的很多东西,恐怕最后都得在德国和美国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界面教育:如果“城乡一体化”是乡村振兴的方向,理想状态下,城乡一体化下的农村教育是什么样?
姚洋:首先资源分配要均等化。先用十年的时间,至少先在市里把生均经费拉平。到2035年,在全省范围内把它拉平,做到这一点,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就会有巨大的进步。
其次要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资源到农村去,要给农村老师更高的工资,现在情况是反过来的。
界面教育:您谈到中国研究时曾说,“要抚摸林中每一棵树,再上山俯瞰森林”。在农村教育中,树和森林分别指什么?又如何到达山顶?
姚洋:农村孩子树都还没摸清楚,就被迫去经营这片林子,绝大多数孩子都停留在这个层面。
农村孩子想出人头地,比城里孩子的难度高5-10倍。共同富裕一定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抓重点,重点就是教育,如果能在2035年,把教育资源拉平,共同富裕就完成了80%,其他就是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