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女士坦言,她的孩子暑期在美国加州名校上夏校期间,大家地铁不敢坐,麦当劳不敢去,天色渐晚都不敢出门。当街,他们遇到流浪汉伸手要钱,还有流浪汉坐在他们对面对笑着给自己身上打针,故意吓唬他们。
不仅如此,刘女士的孩子所在的宿舍曾发生失窃事件,因为没有摄像头,且没有涉及人身安全,大伙只能“认倒霉”。那几天孩子在同学群中得知,洛杉矶某所高校宿舍遭遇了流浪汉深夜闯入的情况,令人咋舌。
虽然很多国际学校的毕业年级都会有留学前的培训课程,但安全教育却多停留在签证办理、文化适应,或行前讲座、领事保护手册发放等基础层面,内容相对零散,对风险的识别、应急的处理等核心能力的培养不足。
在刘女士等家长看来,近些年来出现的种种案件,很容易发现,留学生在外遭遇不测要么是社交出问题,交友不慎,或陷入“有毒的”亲密关系的泥潭,要么是出行意外,要么是陷入专门针对中国留学生的各种骗局。
对此,刘女士也认为,国际学校12年级事实上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教学任务,都在等offer和准备毕业。而这段时间最应该为学生做好系统性的,以典型案例为核心的自我保护培训,“绝不应该把关乎生命和健康最重要的一课只放在宣传册上。”刘女士说。
准留学生加入“反向背调”大军,
择校何尝不是风险评估?
随着越来越多的准留学家庭对留学安全的重视,家长和学生也愈发意识到留学安全不应始于抵达目的地,而应从择校阶段启动,通过“反向背调”,可以提前评估目标学校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系数,作为安全留学的良性支持。
对此,北京国际学校家长王女士表示,12年级很多孩子在选择目标学校时,都会对学校和所在城市的治安等进行“反向背调”,尽可能避开那些因治安不好而闻名的地区。并且,他们会与已经升学的学长学姐保持长线联系,了解学校情况,首先关注的就是治安问题。
王女士坦言,孩子决定放弃申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位置偏僻,当地治安较差,孩子的一位学长就因遭遇过当街抢劫,后中途转学到东部名校。
一般来说,在择校阶段,准留学生可以首先关注学校安全数据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