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注意信息防护,做好隐私管理。避免在社交平台标注居住地址、课程表或奢侈品消费记录。
此前,伦敦一名留学生因Instagram晒豪车被劫匪定位跟踪。同时,对所有涉及转账、账号密码的要求,执行“三不原则”——不轻信、不回应、不操作,并通过官方渠道二次验证。
二是主动降低“受害概率”,保持避险习惯。如进入酒吧前观察出口位置,打车时核对司机车牌并与亲友共享行程,手机设置医疗急救卡信息,避免在安全系数低的街区穿戴明显奢侈品标志的服饰。
三是构建应急网络。如存储驻外使领馆保护电话、本地律师、保险公司紧急救援专线等。同时,还可以与几名可靠同学组成“安全联盟”,定期报备行程,并互相备份护照、保单等关键文件。
结语
安全教育才是留学“第一必修课”。遇害留学生的不幸遭遇提醒着国际教育者,需摒弃“重申请结果、轻生存能力”的功利思维,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
学生则需清醒认识到,GPA、语言成绩、大考分数只是留学“入场券”,而安全防护能力才是决定这段旅程能否平安完成的关键。唯有学校、家庭、学生三方共同构建“预防、应对、恢复”的全周期防护链,才能让留学真正成为托举人生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