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中,我经历了三轮筛选。第一轮是简历筛选,因为我之前一直教授中学数学,所以这一关顺利通过;第二轮是一节课的试讲和一场40分钟的数学小考;第三轮是终面环节。
但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虽然求职过程看似顺利,可这背后的艰苦,只有自己才知道。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非常有运气的孩子,所有机会全靠自己努力争取。
资质平平也不怕,学习是长期主义
相较于我现在牛津、剑桥毕业的同事,我高三复读了两年、高考了三次,才上岸了一所三本学校。
资质平平的我,为了能“逆天改命”,在进入大学校园的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出国。四年来,我一门心思拼绩点,学英语、准备作品集,终于拿到了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的Offer,有机会来英国攻读研究生。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现在或许会是一位好的艺术设计师。那时的我,根本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名数学老师。
但名校光环没闪亮多久,我就震惊地看到了严峻的现实——国际艺术生在英国求职的机会实在太过惨淡。
面临着未来的生存压力,我不得已壮着胆子,请在当地一所学校工作了几十年的邻居牵线搭桥,争取到了学前班实习助教的工作机会。
也正是这份工作,让我对教育产生了兴趣。为了毕业后能留在这所学校,我果断报名了英国的助教资格课程。
独在异乡的就业危机,也让我始终绷紧着心中的弦,在取得助教资格后,又马不停蹄地报了所有能充实自己的课程。
就这样,我边完成学业、边实习、边网课,在英国待了一年又一年,学习也永不停歇。
不要害怕拒绝,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我的求学经历很是坎坷,求职经历也不是一帆风顺。
获得了小学助教证书后,我实习所在的小学,拒绝了我的留校请求,而这时,疫情又爆发了。
为了把机会的大门再打开得多一点,我在给小学投递简历的同时,也顺手给许多初中投递了简历。虽然明知英国青春期的初中生有多难教,但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努力尝试一下。
不久后,没能拿到小学offer的我,反而得到了初中任教的机会。与此同时,我还在一所中文学校兼职教书一个月。这段经历,让我真切意识到中文教师,在英国教育系统中略微尴尬的地位。
原因很简单,英国中文教职实在是太少,但申请老师又很多,竞争非常激烈,也很容易被取代。对英国学校而言,他们更想要的是像数学这样的主科老师。
这也促使我下定决心,去挑战初中的数学教学。
但这个决定,对我而言并不轻松。当时,我初中数学知识我都忘得差不多了,必须从头学习。我得先自己学会,再同步去教给学生。为了不被难题“难倒”,每天我也要不停地“刷题”。
而英国教师资格考试为期一整年,在这个周期中会不间断地对你进行考察。这就要求你不仅要给学生备课、上课、还要学高等数学、要写论文……几乎一个人要做两三个人的工作。
大多数人会说,那一年是最煎熬的一年,但又爱又痛苦的事情,其实是很值得做的。也是在这个过程里,我开始喜欢上了思考、爱上了反思和发问,也取得了肉眼可见的进步。
我也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走出舒适区来挑战自己——只要能力达到,就去尝试应聘更好的学校。
最终,我面试了几十所学校,拿到了5所学校的Offer,也顺利获得了这所顶尖公校的教职。
通知录取的时候,我心里非常坦然,因为我知道,只有你把各方面的准备都准备好后,你才可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所以我也特别想和大家分享,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大声说出来,拼劲全力去争取,自己来掌握自己的命运。
被好好爱到大的孩子
总会越努力越幸运
身为老师,我也时常会有所焦虑。
实在是我们身处的时代,AI冲击太过强烈了。像我们学校这次培训介绍的AI工具,就比6个月前所展示的,有了质的飞跃。
在几个月就是一次技术革命的情况下,我们的孩子怎么和AI竞争呢?
从我自身的体验来讲,把学历卷出一个新高度,显然是不现实的。在AI已经能取代部分职业的情况下,仅凭高学历根本就没有办法,来保证他们能在未来有好的工作和生活。
真正要卷的,恐怕还是韧性,尤其是培养孩子主动出击且不怕失败、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能力。
我想,要培养这样的心智,父母首先就要让孩子相信自己足够幸运。
其实如果我不是来了英国,事事靠自己,恐怕我也锻炼不出这样的韧性。
我的家人都非常爱我,这是我从根本上相信我非常幸运的原因。我的妈妈非常注重我的教育,只要哪里不满意,她都会想尽办法为我重新择校。
为此我小学换了四个学校,三个城市,有时不得不住校学或者暂住在亲戚家。但这段特殊的成长经历,非但没让我变得不自信,相反它会让我更独立、更果断。
同时,妈妈对我的信任,也让我在潜意识中相信自己值得一个更好的结果。
我也学着多去关注正面的事情,把不顺当成人生的一堂课,相信每一次挫折,都能把自己带到更好的方向。
在多年后的教师培训上,我发现英国一项对七岁儿童的研究,也和我的观点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