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榜两次的我,成为伦敦最好公校的数学老师,同事都毕业于G5和常青藤(2)

对于老师来说,最大的挑战总是学生的“成绩”——如何才能让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不仅能跟上学校教学,还要再取得不错的成绩呢?

这就不得不要提到英国繁琐的分层教学。

在我们学校,考试是家常便饭,虽然学生的成绩不会公开,但老师们会根据学生的成绩,灵活调整他们所在的教学层级。

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我们会按照英语、数学、科学这三门主科,将学生细分为9个层级。

学得最好的学生,会分到1班。有趣的是,“牛娃”似乎更容易被英国老师们“忽视”。在我们学校,好班的学生人数往往最多,一个班最多能有32位学生,但一般只会配备一位老师负责管理。

而排名在后的班级,老师配备往往比较充足,不少班级会配备多位助教。如果学生没弄明白某个知识点,老师就会一直耐心讲解,直到他们能完全掌握,才会进入下一个主题教学。

所以在我们学校,很少会出现“听天书”的情况。就算是天赋平平的孩子,也能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学会、学好。

到了考场,不同层级的学生也会拿到难易不同的卷子,这样即便这个学生暂时落后,但他们也能在学习上保有充分的自信。

高考落榜两次的我,成为伦敦最好公校的数学老师,同事都毕业于G5和常青藤

Shimin和同事

除了学业外,英国学校对学生的心理非常重视,也会花上相当的课时来帮助学生学着自我观察,主动学习。

像我们现在的学生都是TikTok一代,英国的老师就会特意和同学讨论,怎么才能帮助他们减少社交软件对自己的影响。

比如把手机放在另外一个房间、卸载某些软件或者限制使用时间。

或者观察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学习最有效率。

相较于一些大道理,可能这些自我认知的探讨,会更加实际地指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当然,在我们学校,看得见的是孩子们学得轻松;看不见的,是老师们自发的“内卷”。

像别的学校可能一周只有一次教师培训,但我们从周一到周五,几乎天天都有教学研讨和教师培训。

这些会议非常高效,第一分钟就开始讲重点,从没有空话和套话。会议内容也和时下的教学息息相关。

如怎样的教学才能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一堂课如何能像大师一样教学(Teaching like a champion );

前段时间还会有AI工具的使用培训,教我们可以怎样用AI做PPT……

这些培训,都能让你成为未来更好的老师。在这种氛围下,我的同事们也都非常努力。虽然学校3点半放学,但不少同事都会自觉加班。

像我们数学组组长,毕业于剑桥,她同时也是我的导师,非常擅长教学,不管我问她什么问题,她从不掉书袋,而是提供多个解决方案,并附带相关的理论信息。

即便已经厉害到这个程度了,她每天都会在办公室待到很晚,你也能很直观地看到,她做出来的成果就非常完美。真是诠释了那句天赋比你好的人,可能会比你还努力。

高考落榜两次的我,成为伦敦最好公校的数学老师,同事都毕业于G5和常青藤

多种因素叠加下,我们学校的排名始终稳定在英国所有学校的前1%。像今年174个毕业生中就有14位考入了牛津剑桥,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升学成绩。

没有主动伸来的橄榄枝

机会全靠自己主动争取

看好我们学校的家长有很多。我们七年级招200个学生,光申请就收到了两千多份。

自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被录取顺利入读。学校招生会有一定的随机因素,得到Offer的孩子就像中了乐透彩票。

不过,教师子女是百分百能进校入读的,但我也和我的英国同事聊过,他们普遍随缘,以孩子需求为主,不会一味要求孩子入读我们学校。

我们学校对想要升读大学的孩子,在学业会有一定要求

学校规定,在11年级教育部组织的统一考试中,学生只有在会考所有科目取得7分以上(总分9分)的成绩,才能顺利升入我们学校的高中部。考分低于7分的话,他们就需要找其他学校继续读书。

不想走学术道路的孩子,考完试后会选择入专科学校读书、或学徒制项

对务实的英国人来说,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即便是在我们学校,每年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管成绩好坏,会选择分流至学徒制项目或专科学校。

像我一位在艺术、数学上非常有天赋的学生,就和我说他长大了要去当木匠;

我一位同事也告诉我,他两个孩子成绩不错,一位继续上大学、一位去当学徒,最后发现上大学的孩子,薪资水平反而还没有当学徒的孩子来得高。

所以,我觉得英国上学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成绩并不能决定你的人生。更注重个人经历的英国社会,也不会一味追求高学历或是专业的严格对口。

这也是艺术生的我,可以转型成为数学老师,并在这所学校任教的主要原因。

高考落榜两次的我,成为伦敦最好公校的数学老师,同事都毕业于G5和常青藤

相较于第一学历,我所在的这所学校,更看重老师的教学经验。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