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家庭都理解错了刻意练习(2)

所以,鼓励日记是一个迷你版的家书。家书抵万金。今天很多家长陷入与孩子之间的冲突,还有孩子自我效能比较低等问题,可能不是来自于笨,而是来自于家庭氛围。孩子不自信,父母总是能够看到他很多的缺点,却没有看到他每天的一点点小进步。这是第1个要素。

我们不要一说刻意练习就开始制定计划,譬如说每天练半小时钢琴,每天写半小时文章,每天读1小时英文原版小说等等。这些行为虽然重要,但要走得更远,还得从根目录开始。

明确、特定的小目标

一句话描述就是,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固然难能可贵,但是没有小目标的重复做事情可能是一种自我消耗。所以,明确、特定的小目标是什么意思?我们说的这个小目标,是量化的小指标。

举个例子,比方说我们家老大,他不是打高尔夫吗?我们家旁边正好有一个高尔夫练习场。在2021年,我们全家借助了书里面的那个「家庭看板」,每个人上半年都有一个制定目标的计划,而老大的计划就是通过刻意练习,杆数达到90杆以内。

而大多数家长朋友一般会给孩子制定这样的计划,如每天去打高尔夫球,练球一个小时。这确实是个计划,但还要加上一个具体的目标。比方说通过半年的刻意练习,你的高尔夫18洞,能够在90杆以内,或者说100杆以内。这个数字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而定,这是一个这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是,孩子每天要去背单词、读英文,每天读半小时英文,这固然难能可贵。但更重要的是,有明确具象的小目标,比方说通过一个月的单词、英文新闻的学习,能够比较流利地读出1000字的英语文章,或者说通过一个月的口语练习,能够与老外进行基本的口语交流。所以说,有一个明确、特定的小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没有这个小目标,只盯住每天的练习本身,这其实是非常枯燥的,而且也可能很低效。譬如孩子今天练习半小时,明天练习半小时,你怎么验证这半个小时是有效的?我也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刻意练习是什么?我记得直播间有一位朋友说:有目标的每日精进。

因为"积跬步以致千里"这句话太抽象了,不如把它换成"有目标的每日精进"。每日精进很重要,但是没有目标的每日精进就是重复练习。重复练习不是刻意练习的核心,只是为了重复而重复,不仅不是刻意练习,还可能会摧毁你本来希望孩子在这个方向走得更远的计划。

各位家长朋友们可以想想,你的孩子肯定在1-2件事情上做刻意练习。譬如说运动、阅读、写作,甚至还有其他的一些兴趣爱好,这些都有刻意练习。那么如果孩子能够把这些变成1-2个好习惯,那么就可以影响他,让他受益终身。

前段时间我和大家分享了一本书,叫做《超级学习者》,里面讲到了一个概念,叫做「直接学习」,其实「有目标的每日精进」就是直接学习。什么意思?

我先说间接学习,举个例子,咱们这一代人小时候是怎么学英文的?初一才开始学习26个英文字母,然后再到单词、词组、短语,然后再进行情景对话。

老师告诉我们,只有从字母到单词再到句子,只有听说、读写准备得足够充分,才有可能拼起来去和别人进行沟通,或者说基本的应用。其实这种学习方法是错的,这不光不是一个科学学习方法,而且连间接学习都称不上。

而「直接学习」其实就是直接定目标。虽然你刚学英文,但请你告诉我,学英文的目的是什么?学英文的目的其实是让孩子了解不同的语言与思维,看到更大的世界。

你虽然是学英语的新手,从零开始,但你能否半年内就能与外国人达到基本的交流?这听起来虽然有些困难,但是够一够能够得着。

我们围绕这个目标,制定每日精进的学习计划,这就叫直接学习。明确你的阶段目标是什么,然后直接盯着结果倒推你的学习计划,这可以说是刻意练习,也可以说是直接学习。

80%的家庭都理解错了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和「费曼学习法」是我认为中国家长和孩子都应该做的事情,但都做得大打折扣。所以我在讲到这两点的时候,想多唠叨几句。费曼学习法的本质是什么?本质是解释,就是把复杂事物解释简单,而输出只是一种形式。

同样的,有目标的每日精进才是刻意练习本质。每天的练习本身,这只是一种形式,所以你说本质、目标更重要还是形式更重要?你肯定知道是目标、本质更重要。

如果很多人认为费曼学习法的本质是输出,那么就会有很多孩子变成记忆高手,把什么东西都背一遍,不是这样的。我认为,能够把复杂的事物解释简单,这才是真正的费曼学习法,才是真正的费曼高手。

那么「刻意练习」也一样,有目标的精进,会让孩子学得更轻松,效率会越来越高,自我效能也会越来越高。

80%的家庭都理解错了刻意练习专注眼前的事物

很多人知道刻意练习要盯住一件事儿,要积跬步以至千里,那你就要专注。但是问题在于,有一些事情长期重复去做,真的挺枯燥的。怎样能够专注刻意练习那个重复的过程,每日精进呢?那就要重新理解专注,有两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

1、专注不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两个小时,而是分心后及时收心。

2、将两件有关联的事情混搭着做。

比方说孩子有阅读的习惯,你希望孩子通过刻意练习与有目标的每日精进,能够每天阅读半小时,达到半年之后孩子的跨学科思考,或者说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虽然不太具象,但这勉强算是一个小目标。

那么,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是不是一定要让孩子坐在一个地方,或者说那半个小时完全不打断呢?未必,如果他能够利用碎片时间,每天达到半小时所产出的阅读量,或者说完成阅读的这个基本行为,这样就可以了。

当然,这个时间不能太碎,不能每天把30分钟变成了5个6分钟,这样真的太碎了。我的意思是,你可以让孩子分为2个15分钟,或者3个10分钟。只要他能够在那个10分钟热度里面保持沉浸式阅读,就可以了。

他未必一定要在书房,也未必一定要坐在那,他可以站着,也可以跟着你去超市买东西无聊时,带了一本书去阅读。我们家孩子就是这样的,那15分钟我就没打断他,最后结完账带他走。

所以,专注不是说一定要孩子在家里的书房练琴,或者在户外的时候完全不能分心,而是分心的时候,能够很容易收心。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是你希望孩子每天做几道关于逻辑思维的题目,一方面你认为能够提升孩子的数学思维,另一方面你希望孩子在逻辑思维这方面每日精进。但逻辑思维这方面,不是只有通过刷题或者看一些奥数素材提高的。孩子玩一些经典游戏,其实也能够提升他的逻辑思维。

孩子在刻意练习的时候,你希望他每天半小时去做数学题目,但如果把这半小时变成1小时,在这1个小时里面,他既可以玩半小时逻辑推理游戏,也可以去做奥数题。

我想说的是,刻意练习是比较枯燥的,所以不要让孩子待在那不动,也不要让孩子只关注一个事物。找一个跟这个事物相关的事物搭配着做,能够让刻意练习变得没那么枯燥。

比如说阅读,我有时候看一本大部头的书,可能学术性有点重,所以我会经常拿另外一本比较轻巧的书搭配着读,这本书读不下去了,就翻翻另一本书,然后再回来,这两本书最好有一定关系。

比如上面提到的梁漱溟的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一本很深刻的书,这时我的书桌上还有另一本书,叫做《亲爱的世界,你好呀》。一本是《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洞察,而另一本则是一个小男孩去了澳大利亚旅游回来后,要写一封感谢信给在那帮助过他的人。他妈妈说,其实全世界任何人,你想跟谁写信都可以。

后来,他从6岁开始到13岁的这7年间,他跟全世界各个国家,包括南极,北极科考站的科学家以及中国的一个老师写信。然后,他收到了1000多封回信,最后弄成了一本书,名叫《亲爱的世界,你好呀》。

两本书搭配着看,就不会累。你说我刻意练习去阅读,达到效果了吗?当然达到了,不但达到效果,而且让我觉得阅读是一种享受。

80%的家庭都理解错了刻意练习氛围:同伴或教练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刻意练习是蛮枯燥的,尽管是有目标的每日精进。我们要重新理解专注,让孩子专注的那个事物和相关的有趣的事物放到一起混搭,就能持续得更久,就能走得更加远。但有的时候还是有点枯燥,这怎么办呢?这时候,同伴和教练就很重要了。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