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家庭都理解错了刻意练习

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兼CEO

整理自少年商学院视频号直播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下场直播

说到「刻意练习」这个词,我想大家都不陌生。先问大家一个具象的问题,当我们说到刻意练习的时候,到底在说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简单描述一下,你所认为的刻意练习的核心是什么?或者说本质是什么?

我想说,「刻意练习」是国际上流行的一个固定术语。这个术语如果用中国的话来解释,我觉得是:积跬步以至千里。但对这句话,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

那么今天,我从6个角度,总结了刻意练习的6大要素,帮助各位家长朋友更好地引导孩子进行刻意练习,希望能对大家有小小启发。

80%的家庭都理解错了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和「费曼学习法」这两个概念大家基本上都听说过,但做的时候却大打折扣,甚至南辕北辙。所以在孩子学习、成长这些方面,我们与其急于找方法,不如回到根目录,去思考问题的本质。

向上的心:自我效能

简单来说,自我效能就是,相信自己可以,就很有可能可以;相信自己能成功,就极有可能成功。如果自我否定,相信自己不可以,那基本上是不可以。这就是在心理学上的自我效能。

为什么要把「向上的心:自我效能」放在刻意练习的第1个要素?因为你想想,虽说积跬步以至千里,但大多数人都不认为自己可以走得更远,可以至千里。所以,在我看来,刻意练习本身是一个孩子内心的小宇宙能够被引爆,能够充分相信自己,一个笃定地认为积跬步以至千里的这颗心是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一个自我效能,没有由内到外的这种自信,孩子每天的重复练习,可能都是为了完成老师、家长布置的作业,或者是所谓圈定的重复练习。

所以我觉得,一个事物一定要知道它的引擎。换句话来说,自我效能是刻意练习的CPU。如果一台电脑没有 CPU,没有中央处理器,没有一个能发光发热的引擎,再多的练习也只是肢体的练习,也是重复低效的练习。

那为什么用了「向上的心」?我认为,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自学高手。研究生毕业后的8年,我都在南方周末做记者,别人都是产业记者,而我是人物记者,采访、调研的都是企业家,他们每个人的行业也都不一样。如果我要把这个报道做好,我唯一付出的就是纵向的深度和横向的链接,能够自学查资料,向他人请教。

过去我经常给大家讲,如何让孩子学会自学?关于自学,我自己也有在市面上研究相关的方法和理念书籍。其中两本叫做《自学大全》和《我的自学小史》。《自学大全》是日本的一个学习高手所写,而《我的自学小史》的作者则是民国大家梁漱溟所写。

你可能还听说过一本书叫做《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梁漱溟先生在晚年时的口述。

我们经常说自学,很多人把自学理解成了预习、复习、科学学习方法,这些东西重要吗?重要。但如果一个人想要在自学这方面走得更远,成为一个自学的高手,那么我觉得要先去理解自学的根本,同样也要理解咱们今天说到的刻意练习的根本。想要刻意练习能够持续下去,必须要有一个内驱力。

而梁漱溟又是怎样理解自学的呢?他说:

"所谓自学,应当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单是求知识,却不足以尽自学之事。在整个生命向上自强之中,可以包括了求知识,求知识盖所以浚发我们的智慧识见;它并不是一种目的,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

80%的家庭都理解错了刻意练习这个 " 学 " 显然是自学,同时这个 " 学 ",显然就是在说一切做人做事而不止于求些知识。

我觉得这段话非常有力量,大家可以记下来。

我想说,在刻意练习这一方面,你希望孩子积跬步以至千里,那么你必须干的或者经常干的一件事情就是鼓励孩子,给孩子写鼓励日记,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让他觉得自己每天都变得更有能量,让他内心对自己的自信又多一点点。这是刻意练习能走得更远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前面我所讲的东西可能听起来略像鸡汤,但是我觉得,你仔细想想这个道理,就是我们今天给孩子找一些学习方法、技巧、技能的引导课程太多了,但是怎么样让孩子富有自我效能,让孩子学会自学,而这个自学真的是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自我洞察再到做人做事的这种认知,这种慢慢活得越来越通透的向上的心。这是挺难的,但是这件难的事情对父母来说,其实一件简单的刻意练习就可以完成,那就是鼓励孩子。

在2022年春节的时候,有人问我说,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亲子关系,可以让我的孩子更有自信,可以让我的孩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有没有一个最简单有效且经济实用甚至不用花钱的办法?我说有。这个世界上很多珍贵的事物都是免费的,或者说是无价的,比如说爱。

所以一定有一种方式可以回答家长朋友们的这些问题,那最后找到的答案是什么?鼓励日记。每天针对孩子的一个可圈可点的行为描述一段话,然后加上一句鼓励的话语就可以了。

希望孩子做刻意练习,积跬步以至千里,鼓励日记一样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或者说让孩子在刻意练习的路上越走越远。

那怎么写鼓励日记?给大家看一下这几张图。你可以每天写一小段话,100字、200字、300字都无所谓。如果是低龄的孩子,你可以读给他听,但不用刻意给他看。

80%的家庭都理解错了刻意练习80%的家庭都理解错了刻意练习学员家长所写的鼓励日记

鼓励日记其实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家书。孩子上高中、大学,你一个月给他写一封信,虽然可能见不到或者见面比较少,但你也能从信中大致了解他的状态,知道他最近在关注些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困惑是什么。

所以,鼓励日记是一个迷你版的家书。家书抵万金。今天很多家长陷入与孩子之间的冲突,还有孩子自我效能比较低等问题,可能不是来自于笨,而是来自于家庭氛围。孩子不自信,父母总是能够看到他很多的缺点,却没有看到他每天的一点点小进步。这是第1个要素。

我们不要一说刻意练习就开始制定计划,譬如说每天练半小时钢琴,每天写半小时文章,每天读1小时英文原版小说等等。这些行为虽然重要,但要走得更远,还得从根目录开始。

明确、特定的小目标

一句话描述就是,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固然难能可贵,但是没有小目标的重复做事情可能是一种自我消耗。所以,明确、特定的小目标是什么意思?我们说的这个小目标,是量化的小指标。

举个例子,比方说我们家老大,他不是打高尔夫吗?我们家旁边正好有一个高尔夫练习场。在2021年,我们全家借助了书里面的那个「家庭看板」,每个人上半年都有一个制定目标的计划,而老大的计划就是通过刻意练习,杆数达到90杆以内。

而大多数家长朋友一般会给孩子制定这样的计划,如每天去打高尔夫球,练球一个小时。这确实是个计划,但还要加上一个具体的目标。比方说通过半年的刻意练习,你的高尔夫18洞,能够在90杆以内,或者说100杆以内。这个数字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而定,这是一个这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是,孩子每天要去背单词、读英文,每天读半小时英文,这固然难能可贵。但更重要的是,有明确具象的小目标,比方说通过一个月的单词、英文新闻的学习,能够比较流利地读出1000字的英语文章,或者说通过一个月的口语练习,能够与老外进行基本的口语交流。所以说,有一个明确、特定的小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没有这个小目标,只盯住每天的练习本身,这其实是非常枯燥的,而且也可能很低效。譬如孩子今天练习半小时,明天练习半小时,你怎么验证这半个小时是有效的?我也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刻意练习是什么?我记得直播间有一位朋友说:有目标的每日精进。

因为"积跬步以致千里"这句话太抽象了,不如把它换成"有目标的每日精进"。每日精进很重要,但是没有目标的每日精进就是重复练习。重复练习不是刻意练习的核心,只是为了重复而重复,不仅不是刻意练习,还可能会摧毁你本来希望孩子在这个方向走得更远的计划。

各位家长朋友们可以想想,你的孩子肯定在1-2件事情上做刻意练习。譬如说运动、阅读、写作,甚至还有其他的一些兴趣爱好,这些都有刻意练习。那么如果孩子能够把这些变成1-2个好习惯,那么就可以影响他,让他受益终身。

前段时间我和大家分享了一本书,叫做《超级学习者》,里面讲到了一个概念,叫做「直接学习」,其实「有目标的每日精进」就是直接学习。什么意思?

我先说间接学习,举个例子,咱们这一代人小时候是怎么学英文的?初一才开始学习26个英文字母,然后再到单词、词组、短语,然后再进行情景对话。

老师告诉我们,只有从字母到单词再到句子,只有听说、读写准备得足够充分,才有可能拼起来去和别人进行沟通,或者说基本的应用。其实这种学习方法是错的,这不光不是一个科学学习方法,而且连间接学习都称不上。

而「直接学习」其实就是直接定目标。虽然你刚学英文,但请你告诉我,学英文的目的是什么?学英文的目的其实是让孩子了解不同的语言与思维,看到更大的世界。

你虽然是学英语的新手,从零开始,但你能否半年内就能与外国人达到基本的交流?这听起来虽然有些困难,但是够一够能够得着。

我们围绕这个目标,制定每日精进的学习计划,这就叫直接学习。明确你的阶段目标是什么,然后直接盯着结果倒推你的学习计划,这可以说是刻意练习,也可以说是直接学习。

80%的家庭都理解错了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和「费曼学习法」是我认为中国家长和孩子都应该做的事情,但都做得大打折扣。所以我在讲到这两点的时候,想多唠叨几句。费曼学习法的本质是什么?本质是解释,就是把复杂事物解释简单,而输出只是一种形式。

同样的,有目标的每日精进才是刻意练习本质。每天的练习本身,这只是一种形式,所以你说本质、目标更重要还是形式更重要?你肯定知道是目标、本质更重要。

如果很多人认为费曼学习法的本质是输出,那么就会有很多孩子变成记忆高手,把什么东西都背一遍,不是这样的。我认为,能够把复杂的事物解释简单,这才是真正的费曼学习法,才是真正的费曼高手。

那么「刻意练习」也一样,有目标的精进,会让孩子学得更轻松,效率会越来越高,自我效能也会越来越高。

80%的家庭都理解错了刻意练习专注眼前的事物

很多人知道刻意练习要盯住一件事儿,要积跬步以至千里,那你就要专注。但是问题在于,有一些事情长期重复去做,真的挺枯燥的。怎样能够专注刻意练习那个重复的过程,每日精进呢?那就要重新理解专注,有两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

1、专注不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两个小时,而是分心后及时收心。

2、将两件有关联的事情混搭着做。

比方说孩子有阅读的习惯,你希望孩子通过刻意练习与有目标的每日精进,能够每天阅读半小时,达到半年之后孩子的跨学科思考,或者说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虽然不太具象,但这勉强算是一个小目标。

那么,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是不是一定要让孩子坐在一个地方,或者说那半个小时完全不打断呢?未必,如果他能够利用碎片时间,每天达到半小时所产出的阅读量,或者说完成阅读的这个基本行为,这样就可以了。

当然,这个时间不能太碎,不能每天把30分钟变成了5个6分钟,这样真的太碎了。我的意思是,你可以让孩子分为2个15分钟,或者3个10分钟。只要他能够在那个10分钟热度里面保持沉浸式阅读,就可以了。

他未必一定要在书房,也未必一定要坐在那,他可以站着,也可以跟着你去超市买东西无聊时,带了一本书去阅读。我们家孩子就是这样的,那15分钟我就没打断他,最后结完账带他走。

所以,专注不是说一定要孩子在家里的书房练琴,或者在户外的时候完全不能分心,而是分心的时候,能够很容易收心。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就是你希望孩子每天做几道关于逻辑思维的题目,一方面你认为能够提升孩子的数学思维,另一方面你希望孩子在逻辑思维这方面每日精进。但逻辑思维这方面,不是只有通过刷题或者看一些奥数素材提高的。孩子玩一些经典游戏,其实也能够提升他的逻辑思维。

孩子在刻意练习的时候,你希望他每天半小时去做数学题目,但如果把这半小时变成1小时,在这1个小时里面,他既可以玩半小时逻辑推理游戏,也可以去做奥数题。

我想说的是,刻意练习是比较枯燥的,所以不要让孩子待在那不动,也不要让孩子只关注一个事物。找一个跟这个事物相关的事物搭配着做,能够让刻意练习变得没那么枯燥。

比如说阅读,我有时候看一本大部头的书,可能学术性有点重,所以我会经常拿另外一本比较轻巧的书搭配着读,这本书读不下去了,就翻翻另一本书,然后再回来,这两本书最好有一定关系。

比如上面提到的梁漱溟的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一本很深刻的书,这时我的书桌上还有另一本书,叫做《亲爱的世界,你好呀》。一本是《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洞察,而另一本则是一个小男孩去了澳大利亚旅游回来后,要写一封感谢信给在那帮助过他的人。他妈妈说,其实全世界任何人,你想跟谁写信都可以。

后来,他从6岁开始到13岁的这7年间,他跟全世界各个国家,包括南极,北极科考站的科学家以及中国的一个老师写信。然后,他收到了1000多封回信,最后弄成了一本书,名叫《亲爱的世界,你好呀》。

两本书搭配着看,就不会累。你说我刻意练习去阅读,达到效果了吗?当然达到了,不但达到效果,而且让我觉得阅读是一种享受。

80%的家庭都理解错了刻意练习氛围:同伴或教练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刻意练习是蛮枯燥的,尽管是有目标的每日精进。我们要重新理解专注,让孩子专注的那个事物和相关的有趣的事物放到一起混搭,就能持续得更久,就能走得更加远。但有的时候还是有点枯燥,这怎么办呢?这时候,同伴和教练就很重要了。

一个10岁以上的孩子,有时候他从同伴身上获得的启发、收获与建议,比父母的唠叨更管用。所以说每个孩子都该有五个榜样:父母榜样、同伴榜样、社会榜样、名人榜样。其实10岁以上的孩子,父母榜样我们还是要做,但他不一定爱听,而同伴对他的影响会大起来。

所以在刻意练习这方面,如果你能够让孩子找到一个同伴或者教练,也许未必事半功倍,但至少能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这个内心的状态和自我效能,能够持续更久更远。

之前,我专门讲了一场直播,主题是「如何引导孩子举办家庭读书会或者同伴读书会?」。因为咱们说读书会是个载体,在读书会里面大家可以看看c罗或者梅西的传记或者纪录片,然后大家一起聊聊足球。读书会其实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它是通过一个载体让大家共同探究内在世界或者外在世界,让孩子内心更加辽阔。

所以那天的直播我跟大家讲,家庭、同伴读书会的核心真的不是书,而是通过这个组织形态,让孩子愿意在这样一个氛围当中,表达心中所想,发现世界的辽阔。

那么教练也未必是俱乐部、兴趣班的教练,上面我所提到的五个榜样,里面有两个榜样是可以做孩子的教练,分别是社会榜样和父母榜样,都是给孩子赋能和引导的。

父母榜样大家都应该知道是什么意思,而社会榜样的的意思是,比如说孩子特别喜欢研究机器人模型和一些电子元件等等,就是在理工科这方面很愿意去钻研一些事物。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给他报兴趣班,但可能这个社会上,你的某个好朋友是一个工程师,这个工程师朋友可能一年跟你的孩子见四次面,平均每三个月见一次面。然后一起聊聊天,喝喝茶,你的孩子可以问问他,你每天都做什么工作?你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孩子?类似于职业启蒙一样,让孩子知道从小富有什么样的自信心和能力,未来才能够在你所练习的这个方向走得更远。同时也让孩子明白,从成年人的世界看待今天刻意练习的价值是什么。这也是教练。

孩子在某个方向做刻意练习,如果你能够找到他在这个方向上的一个同龄人,或者是付费的俱乐部、兴趣班教练,还是社会上能够在职业方面给他启蒙的人,一个月或三个月见一次面,那么对于孩子在刻意练习走得更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家长朋友说,父母太难了,要赚钱,要陪伴孩子。是的,但在直播间,我也给大家分享过很多方法,从鼓励日记到家庭看板再到能量清单,我给了很多家长朋友们最简单但也是最有效的,激发孩子自驱力和自信的方式。

什么叫能量清单?能量清单就是孩子放学回家,有一张大白纸在门口贴着,写一句话或者一件事,描述今天你在学校里面能够掌控的,或者能够突破的一件小事情。如果那张纸大,你可以一个月换一张,如果纸小,你可以一个星期换一张。这非常简单,不需要你是高学历,也不需要你是全职父母。

反馈至关重要

「反馈至关重要」顾名思义,刻意练习如果没有反馈,你不知道自己到底走了多远,也不知道自己的水平到底有多高。

我们虽然说要谋求进步而非展示才华,不跟别人比,但我总要知道我的付出,我的每日精进真的是在精进的。怎么做呢?一定要给反馈。关于反馈,我给大家3种方式

1、鼓励日记、能量清单式反馈。

对于孩子行为本身,能够进行一句鼓励,这本身就是反馈。这个反馈其实就对应咱们6要素中的第1个要素,提高他的自我效能。

2、引导孩子做复盘的反馈。

每周或每天,对你在这件事情上用的时间,产生的个人感受等等,做一个复盘。

3、给孩子奖励的反馈。

这其实也是一种反馈,孩子如果能够持续做一个练习而且有目标的每日精进,这真的应该给他一个奖励。

80%的家庭都理解错了刻意练习80%的家庭都理解错了刻意练习明确动机、勇于突破

「明确动机」其实就是回到根目录,为什么而练习?我们刚才说要制定目标每日精进,这个目标可能是量化的指标,那么我们应该明确目标,知道自己今天刻意练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练琴、阅读、运动、打球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10年后成为某个领域的深度爱好者,能够利己又利他,成为帮助别人的人,这样自己也能活得更通透。

所以要知道,当孩子实在是坚持不下去或者特别辛苦的时候,你应该给孩子留白,一起下楼散步,一起去爬山,告诉他其实妈妈认为,你练琴的目的不是把琴练好,练琴本身是为了让你感受到音乐的美好。

所以,如果你最近受到了困扰,可以稍微停下来,带孩子看一些音乐家的传记电影,带孩子听一场音乐会,跟孩子聊一些事儿。有的时候,艺术的东西,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可能给了我们内心慰藉,给了我们力量,这是艺术的价值。留白过后,我觉得可能会让孩子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出发,为什么而刻意练习。这是动机的问题。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勇于突破」。前面我所说的其实也是突破,能够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明确动机,然后持续练习。但是,还有一种突破是什么?那就是跳出舒适区。

很多孩子喜欢音乐、艺术,去看艺术展,你每天让他练习半小时,他还挺享受的,对不对?虽然他也可能有一个每日精进的小目标,但其实他这个所谓的长期享受,会让他掉进舒适区里面。

他不想或者说家长们也不知道如何去突破,比如说挑战别的乐器,跟一个厉害的人物去交流,或者参加一个管弦乐的合唱合奏活动。老师每天都把他当榜样,家长每天一看到孩子练琴就很开心。但他这种其实也是违背了刻意练习,或者说在刻意练习这方面没有真正变得精进的一种现象。

这时候,有一句话叫做:跳出舒适区,进入勇气区。

舒适区的外面我认为是勇气区,不是说给自己找麻烦,而是真正的刻意练习者,是跳出舒适区,勇于挑战,勇于突破自己。他是一个自学高手,也是一个不断攀登、翻越一座又一座高山的人。所以这个「勇于突破」也呼应了我们 6 要素中的第 1 个要素「向上的心:自我效能」。

以上就是我所讲的刻意练习的本质和6要素,不知道是否对你有小小启发?

上一次和大家讲刻意练习还是3月份,时隔8个月后,我觉得刻意练习这些东西对我来说就是常识,但我看到很多家长朋友在引导孩子方面都掉入了缝隙,存在一些理解的误区。所以,我将刻意练习相对精炼的部分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