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这个年纪,很神奇。
有点像游戏里的分水岭副本,进去之前大家都是小白号,进去之后,有人升级打怪,有人掉线挂机。
成绩的差距,就是在这一年悄悄拉开的。
你可能会发现,原来一块儿玩闹的同学,忽然成绩就飞了,像开了外挂。另一些人,学着学着就开始“稳定输出”,但方向是往下掉的。
家长一头雾水,孩子自己也纳闷:怎么差距就出来了?
答案很简单,靠天赋的人终究是少数,大部分的区别,落在习惯上。那句话说得俗,但挺准:“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说白了,谁能在初二养成几个靠谱的学习习惯,谁就能稳住节奏;谁总想着“差不多得了”,那分数就会差得多。

第一根绳:预习
很多学生对预习的态度就俩字:嫌麻烦。
他们想:“老师上课会讲,我干嘛要提前浪费时间?”
等真到了课堂上呢,老师节奏快,知识点密,一个没听懂,后面全迷糊。你举手说“老师请再讲一遍”?不存在的,老师的速度只会更快。
最后的结果就是,笔记一堆,脑子一片空白。
实际上,预习的意义就在于提前搭个框架。哪怕只是扫一眼课文,划划生字词,看看标题,试着猜讲什么内容,上课时大脑就像提前装了导航。
老师讲的时候,你不至于全程懵逼。
至于怎么养成这个习惯,其实不用想太复杂。
比如语文,翻开课文读一遍,记下生词,想想文章写的啥,再做个课后小题,哪怕错了也没关系。这个过程,就算不上预习的“仪式感”。
坚持下来,你会发现,预习比玩手机轻松多了,关键还真能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