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袋里没几张试卷,倒是有孩子帮同学捡笔的小纸条,有主动举手提问的课堂记录,还有运动会上摔倒了又爬起来的照片。家长翻着翻着就沉默了,后来有人抹着眼睛说:
原来孩子除了成绩,还在变得更有责任心、更能扛事。
有些老师还教家长“日常观察法”:别天天对着分数表抠字眼,试着每周记记孩子问了几个问题,做了几次家务,帮了几次别人。
试了段时间,有些家长的眼睛才慢慢从“卷子”挪到“孩子本人”身上。
讲难听点,分数只能陪孩子一时,成长却得陪孩子一世。家长要是一直当“考官”,孩子早晚得精神内耗;要是能当个“合伙人”,孩子或许能在学习里找到点乐趣。
还有个关键点:孩子不是机器人,得有权利定义自己。
开学第一周,要是让学生自己写下学期目标,画风会完全不同。
有人写“数学考90分”,也有人写“每周问老师一个问题”,甚至有孩子写“学会少发脾气,不跟同桌吵架”。
有个初中干得漂亮,让学生在成长手册上自己写评语。
一个男孩写:“我这学期要控制脾气,不随便发火。”老师看了,在下面补了一句:“上周你耐心帮同学讲了半小时题,已经在进步了。”就这一小条记录,据说那孩子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后来见人都带点笑模样。
你想啊,他肯定觉得:原来我不只是分数机器,我的性格、习惯也有人关注。
所以,教育不是单向评判,该是双向对话。
学生写,老师评,形成互动。慢慢的,孩子就不会把分数当全部,而是把成长当过程。
归根到底,开学焦虑不是孩子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