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不妨给孩子一份从容

校门口的戏份,总是比课堂里热闹。

刚开学那几天,你随便往小学门口蹲五分钟,保准能看一出社会观察剧。有家长一手捏着皱巴巴的成绩单,一手使劲拍孩子肩膀,语气比公司老板开年度总结会还严肃——“这学期,目标再提5分”。

孩子耷拉着脑袋,眼神里明晃晃写着俩字:无语。

另一边,刚升学的学生,比刚入职的职场小白还焦虑。

攥着书包带的手发白,眼神飘来飘去,生怕老师突然点名。坐下没多久就偷偷瞄同桌的课本,担心自己进度跟不上,更怕考卷一发下来全是天书。

校园里的新树新花还没来得及看清楚,整个人先掉进“分数地狱”里扑腾。

你发现没?开学明明该是充电的加油站,非要整成比拼赛的发令枪。

就像刚拿到游戏账号,教程还没看完,走路都顺拐呢,就被强行拉进排位赛,能不懵吗?

说实话,分数这玩意,原本就是个工具。

本质上跟医院的体检单差不多,看看哪里缺铁,哪里缺钙,提醒一声,补补就完了。结果被大伙玩得变了味,硬生生捧成价值裁决书。

考90分?你是“优等生”。

考60分?你是“差生”。

考40分?不好意思,连“人”字都得打个问号。

分数一旦成了唯一标准,教育就彻底跑偏了。

学生被逼着天天刷题,铅笔芯断了一根又一根,手指肚磨出浅浅的茧子。家长呢?钱包越来越像刮刮乐,永远在补习班和辅导书里刮希望,刮到最后只剩一地碎纸屑。

老师更难,被逼着学会三句精炼话术:“这很重要”、“要多做题”、“下次考试见真章”。

讽刺的是,分数本该帮人发现问题,现在倒成了制造问题的根源。

要打破这焦虑,第一步得重置观念。

开学第一课,不该是“考试重点导读”,该是“生活热身训练”。

有的学校就挺聪明,搞了个“我的闪光点”活动。学生轮流上台展示,花样能惊掉你下巴。

有的小姑娘现场表演整理书包,拉链拉得飞快,课本、练习册、橡皮各归各位,速度堪比变魔术。

还有男孩拿出手工模型,航母甲板上的小飞机都能活动,做得比淘宝样图还精致。

更有孩子分享自己一周背下十首古诗的窍门,说把诗句编成顺口溜,走着路都能哼哼。

老师不打分,就举着手机拍照,写几句记录,贴在班级“成长墙”上。

你再看那些孩子的眼神,亮得跟揣了星星似的。明显能感觉到,他们终于意识到:原来在学校被看见的不只是分数,还有自己的小聪明、小手艺、小坚持。

说白了,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不光看分数,还得看人。

毕竟,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是场慢热的陪伴。

可惜啊,好多老师和家长还卡在老思维里,把学生当考卷打印机使唤。单靠学校喊几句口号,没用。家长才是焦虑的最大“放大器”。

一到开学,有些家长瞬间切换“军备竞赛模式”。

补习班排得比课程表还满,练习册堆得能挡住孩子的脸。顺带每天查作业、盯着背诵、逼着默写,跟查岗似的。

孩子睁开眼是课本,闭上眼是习题,日常生活里全是“考试阴影”。

但也有学校换了个玩法,邀请家长参观学生的“成长档案”。

档案袋里没几张试卷,倒是有孩子帮同学捡笔的小纸条,有主动举手提问的课堂记录,还有运动会上摔倒了又爬起来的照片。家长翻着翻着就沉默了,后来有人抹着眼睛说:

原来孩子除了成绩,还在变得更有责任心、更能扛事。

有些老师还教家长“日常观察法”:别天天对着分数表抠字眼,试着每周记记孩子问了几个问题,做了几次家务,帮了几次别人。

试了段时间,有些家长的眼睛才慢慢从“卷子”挪到“孩子本人”身上。

讲难听点,分数只能陪孩子一时,成长却得陪孩子一世。家长要是一直当“考官”,孩子早晚得精神内耗;要是能当个“合伙人”,孩子或许能在学习里找到点乐趣。

还有个关键点:孩子不是机器人,得有权利定义自己。

开学第一周,要是让学生自己写下学期目标,画风会完全不同。

有人写“数学考90分”,也有人写“每周问老师一个问题”,甚至有孩子写“学会少发脾气,不跟同桌吵架”。

有个初中干得漂亮,让学生在成长手册上自己写评语。

一个男孩写:“我这学期要控制脾气,不随便发火。”老师看了,在下面补了一句:“上周你耐心帮同学讲了半小时题,已经在进步了。”就这一小条记录,据说那孩子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后来见人都带点笑模样。

你想啊,他肯定觉得:原来我不只是分数机器,我的性格、习惯也有人关注。

所以,教育不是单向评判,该是双向对话。

学生写,老师评,形成互动。慢慢的,孩子就不会把分数当全部,而是把成长当过程。

归根到底,开学焦虑不是孩子的错。

大人爱焦虑,孩子就跟着焦虑。大人把分数当唯一指标,孩子就学会唯分数论。大人给的教育氛围,决定了孩子的心态基调。

所以,开学季要想破局,得学校和家长一起动手。

学校敢在开学第一课放下分数讲成长,家长能在家庭日常里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学生再能有一点“自我定义”的权利。

三者合力,分数焦虑才可能慢慢解套。

因为教育的起点从来不该是卷子,是孩子眼里对未来的热爱和自信。

教育就像一段旅程,途中会有错别字、掉队的时候,甚至绕远路,但更重要的是,孩子能一路带着热情走下去。

家长别做裁判,老师别做考官,让孩子真能把新学期当成“成长加油站”,不是“分数监考场”。

你说,这样不好吗?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