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机器,不该被设定程序(2)

他玩手机,可能真的是纯娱乐,但也可能顺手学到一些奇怪的冷知识;他非要拆个坏遥控器,最后没修好,但过程里体验了失败;他打篮球,不只是出汗,还可能从中找到团队感和自信。

更重要的是,这些“不务正业”的瞬间,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奇怪的掌控感:我在支配我的时间。

别小看这个感受,它是自我管理的种子。

有家长尝试过,放手让孩子自己规划作业+娱乐,结果发现孩子效率更高。为什么?因为这是“我的计划”,不是“妈的命令”。

人类天性就是喜欢对抗外部强迫,但愿意服从自己设定的规则。

3、从“压榨动力”到“点燃火花”

很多父母嘴上说培养孩子自主性,实际做法是:一边高喊“独立”,一边把孩子当遥控车,不停按键。

最后的结果就是:车熄火。

要让孩子真正动起来,需要两个关键:一是时间自主权,二是正向反馈。

时间自主权不用复杂,哪怕只是每天划出几小时,让孩子完全自己安排,不干涉、不指责、不插手。这段时间里他玩也行,学习也行,哪怕发呆都行。

慢慢他会发现:哎,原来我可以自己掌控生活。

正向反馈更重要。

很多孩子之所以失去动力,是因为耳边永远是负面评价:笨、懒、拖拉、不自律。你天天往他脑子里倒垃圾信息,他能开出花才怪。换个方式,哪怕只是一句“你今天计划完成得挺好”,效果都会截然不同。

孩子不是机器,他也需要被看见、被肯定。

有父母试过,第一天就惊讶:孩子完成任务的速度比以前更快,还主动告诉妈妈:“我有盼头了。”你看,这就是差别。

以前他是被赶着走,现在他是自己要走。

4、家长的焦虑,才是牢笼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