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机器,不该被设定程序

我感觉,人类发明“浪费时间”这个词,主要是为了骂孩子。

大人自己刷三小时短视频,叫做“缓解压力”;孩子在沙发上发呆五分钟,就被判刑:“瞧瞧,又在浪费时间!”

是不是很熟悉?

白天拼命上班,晚上拖着疲惫的身子推开家门,本以为能看到孩子一脸乖巧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结果发现他正和手机谈恋爱。

瞬间脑袋嗡的一声:我辛辛苦苦打工,他倒好,研究了一天“王者峡谷经济学”。

更扎心的是,这种场景重复次数多了,家长的内心台词就固定成一句:“我容易吗?”

1、家长的“包办式深情”

说句实在话,很多父母跟孩子的关系,表面是亲子,实际上是“项目经理”对“项目执行人”。

家长开规划会:几点起床、几点写作业、几点预习,连兴趣班都排得满满当当。孩子想自己拧个瓶盖、系个鞋带,还没操作完就被大人一把夺过来:

“哎呀别磨蹭,我来!”

这种场景我见过无数次:孩子明明想学切菜,家长怕割手,把他轰出去;孩子明明喜欢打篮球,家长怕耽误学习,直接停课;孩子想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家长嫌丑,替他决定。

结果呢?

孩子表面省了时间,实则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你说孩子为什么越来越懒?因为他被训练成“等命令执行”的机器。

想象一下,一个人从小到大,连衣服扣子都没机会自己慢慢扣,他怎么可能突然长大成人就会自我规划?

2、孩子没有“浪费时间”

很多家长眼里,孩子坐那儿发呆就是无所事事。

但心理学早就告诉我们,发呆是大脑在“后台运算”。成年人喝茶走神还能悟出点职场道理,凭什么孩子打盹就一定是虚度?

孩子所谓的“浪费时间”,往往是在摸索。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