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重点是让孩子喜欢上学习,养成好的作息和习惯,刷不刷题真没那么重要;到了初中,再慢慢教孩子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管理作业和考试;等上了高中,就引导他怎么把知识点系统化,怎么独立解决复杂问题。
整个过程是一条慢慢铺展开的长线,不是今天报个密集补习班,明天就指望孩子考满分,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换句话说,前者只盯着眼前的分数,为了一分两分焦虑半天;后者更看重孩子长远的成长,哪怕短期内成绩波动也不慌。
一个是在透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未来的潜力,另一个是在帮孩子一点点积累实力,这格局一下子就拉开了。
说句实在话,我身边也有不少家长踩过报班的坑,后来总结出个道理:
要是真希望孩子走得稳、走得远,最该做的不是报多少班,而是陪着孩子找到“自主学习”的那个开关。
这个开关一旦打开,孩子自己就会主动找书看、主动琢磨问题,反而不用家长天天盯着催,省心得很。
要做到这一点,家长首先得改改“急功近利”的毛病。
首先,别一天到晚催着孩子刷题,也别被那些“名师独家秘籍”、“三个月提分200”的广告忽悠。教育这事儿最怕急,越急着要结果,往往越得不到结果,最后还容易把孩子的学习兴趣给磨没了。
其次,得给孩子留够思考的空间。
别孩子一遇到难题,你立马就把答案说出来;也别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连发呆的功夫都没有。孩子需要犯错,需要有自己探索的机会,哪怕走点弯路也没关系。
很多人把错误当成灾难,但其实真正的学习,往往就藏在那些做错的题、想错的思路里,改过来了才记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