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堂进阶:跳出“惯性陷阱”,让教学更具生命力
除了基础规范,新教师还要警惕一些“习以为常”的教学惯性,让课堂更灵活、更贴近学生。
1.别让PPT“绑架”课堂
PPT是辅助工具,不是“剧本”。避免照着PPT念课,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内容和节奏,让技术服务于教学,而非限制教学。
2.把“听懂了吗”换成“说明白了吗”
“你们听懂了吗”暗含“听不懂是你的问题”,而“老师说明白了吗”体现的是“我会为你的理解负责”,一句话的转变,传递的是教师的责任意识。
3.别急着要“快速举手”
鼓励学生“想清楚再举手”,而非“谁举得快谁厉害”。给内向或反应稍慢的学生思考时间,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被看见”的机会。
4.课堂导入“短而精”
导入是为了“牵出”新知,别用10分钟讲与本课无关的故事。3-5分钟的精准导入,才能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5.不让“优等生”垄断课堂
课堂设计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多设计分层问题和任务,避免“好学生听懂就行,其他人陪读”的情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跳一跳够得着”。
6.别把“卡壳的学生”晾在一边
当学生回答不出或不完整时,别急着叫另一个学生补充。可以说“你刚才说到的这点很关键,再想想还有什么”,用引导帮他“搭梯子”,保护学生的表达欲。
7.尽量不用“小蜜蜂”
扩音器的声音容易让学生感到“距离感”,也会掩盖教师的语调变化。除非班级人数特别多,尽量用自然声讲课,让声音的轻重缓急传递情感与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