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自己把明天要用的东西装进书包,嘴里小声复述清单;
第二件,把今天学习里“最费劲的一点”说给我听,哪怕是一道退回去的加减法;
第三件,给自己打个三分制的小分数,只对过程评分。
评分太高我会问“哪一步做得爽”,评分太低我会问“明天想先动哪一小步”。而且聊天时不评判,信息都给他,决定留给他。
这样连续做两周,孩子一般都会从“要我学”挪到“我能学”,有些还会走到“我想学”。
所以说,节奏慢点没关系,稳定更重要。
具体来说:
可以每天固定一个“情绪缓冲点”,比如到家后的十分钟,谁都不聊作业,只补能量;任务开始前,让孩子自己把当晚学习拆成三小段,每段结束给自己安排一个“迷你奖励”,可以是站起来伸懒腰,也可以是去阳台看两分钟云。
难度卡壳时,可以用“i+1”的原则缩小粒度,哪怕只攻下一道题的第一步也算胜利;碰到老师反馈,由家长做一次“翻译”,先复述孩子已经做到的细节,再抛出一个“你愿意试试的下一步”,避免说宽泛的口号。
家务可以当训练,把“收拾书桌”换成“把右边那一摞里侧的三本书排整齐”,任务小而清晰,达成感才会准时出现;屏幕管理写成“家庭协议”,开始与结束由孩子自己按闹钟,超时一次补回一次的户外运动,把“抵制”变成“兑换”,减少拉扯。
以上,所有规则可以写在冰箱贴上,改动只在周末,临时起意的训诫不执行。
整个流程的关键在于稳定:
节奏稳定,反馈稳定,边界稳定,孩子的控制感,就会更容易长出来。
写到这里,想到一句老话,练功要练在闲处。
陪伴孩子也是这样,同样的时间里,情绪稳、方法准、边界清,比低效地讲道理强太多。每当家里的氛围安静下来,孩子心里的倔劲也会转成韧劲。
愿意多等半分钟,愿意少说两句话,愿意把控制感还回去,很多事就会自己找到秩序。
比如这一晚,夜深了,群消息还在跳,我关了静音,给冰箱贴换了张新纸,写上今天想对自己说的四个字:
慢一点点,或许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