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孩子的事业,耐心是父母的功课(2)

做错了怎么办?

那就先让子弹飞一会儿,后果别替他兜底,但情绪上要陪着。

毕竟,孩子亲身被冻过一次,比讲十次大道理记得都深;只要为拖延付出过代价,时间观念立刻就立住了。

当然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手却总痒。

比如孩子在家里打翻一杯牛奶,我的第一反应总是想去擦干净。后来硬把手揣进兜里,让孩子自己拿抹布、自己拧干,然后自己去找第二块。

教育就是这样,动作慢就慢点,地上湿就湿会儿。

反正我只负责陪着,最多肯定一下他处理问题的努力,顺口再提醒“一次把工具备全更快”。正所谓,情绪就像水温,太烫会烫伤,太冷也没动力,保持温热正好。

耐住性子,孩子会把你想说的道理,在生活里自己学到手。

二、开始学习,难度i+1

其实学习这事儿,也讲究搭建“脚手架”。

孩子自己能够到的地方,别去抢着搭把手;如果确实够不着,再帮他垫一块稳当的板。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过,却常常在催促中忘到脑后。

简单说,就是用“i+1”的难度,九成是熟悉的,一成是新鲜的,既轻松又有挑战,成就感足了,正向循环才能转起来。

比如英语单词总记不住,不必一口吃个胖子,先从四个开始,早晚各复习一遍,卡片自己做,节奏自己掌握,持续几周后,状态立马就不一样了。

还有个冷门却高效的小办法,叫“当孩子的翻译官”。

老师的反馈原话往往带着权威的严肃,孩子耳朵一紧张,心里就关上了门。家长把要点翻译成正向、具体、能执行的话,再把孩子当下做得好的地方指出来,配上一个能达成的小期待,孩子更愿意接招,老师那边也容易形成“皮格马利翁”的正循环。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