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怎样有效沟通?把握“因人、因时、因地”三要素(3)

因地而异:选择“有归属感”的沟通场景

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教师与学生谈话的时候,如果地点场景合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同理。

一般师生谈话最多的地点就是办公室,殊不知办公室是教师的“专属空间”,会给学生一种高低的落差感,心理之间无形当中会拉开距离。如果选择在学生的宿舍,那种落差感会大大降低,如果选择在学生的家里,效果会更明显,这也是教师家访的意义之一。倘若条件因素不允许,只能在办公室,教师可以让学生坐下,或给学生倒一杯温水,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谈话环境,给足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更容易让学生敞开心扉。教师还可以选择相对开放的“共同属地”,如操场、花园、图书馆等非正式谈话场合,能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跨越空间的线上聊天或纸条书信留言,对习惯用网络表达的学生,微信、QQ等线上途径反而是“突破口”,内向学生不敢当面说的话,可能会在文字中表达的更坦诚。这样学生会有一种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内说话的感觉,更有利于沟通产生实效。

“因人、因时、因地”的核心理念是将学生视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而非需要“塑造”的对象。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教师应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时空中,闪耀独特的光芒。

教育是师生心灵相遇后的碰撞、磨合。这种碰撞有着知识传递的星火,更蕴含着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彼此唤醒。这种磨合不是削足适履的迁就,而是像榫卯结构那样,在差异中寻找契合点,教师在学生的困惑里看见教育的盲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中触摸到思维的高度。最终,关系在心灵的对话中被赋予温度,教育也在彼此的成全里,生长出超越知识本身的生命质感。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