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换言之,教育是人与人灵魂之间的沟通、碰撞与交流,而非仅仅文化知识的传递。师生之间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谈心谈话,这是教师走进学生内心的桥梁,而“因人、因时、因地”则是让这座桥梁稳固且温暖的关键因素,唯有精准把握这三要素,才能让沟通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实现有深度和温度的教育。
Vol.1
因人而异:区分“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具有特殊性,需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方法处理问题。每个学生都有着同龄段的共性,更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这些“个性”受遗传基因、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也决定了其沟通方式的特点。就此我们可以参考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学生的人格类型及其特点。
无论从气质类型角度,还是从MBTI人格类型角度,或五大人格理论角度,都可以将学生在沟通过程中的特点梳理出来,再进行沟通。当然,人格是复杂多维的,分类仅为简化理解,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组合,教师据此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与其进行有效沟通。正所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人沟通。
沟通不是强行要求和硬性输入,而是润物无声地水到渠成。举例说明,教师如果将“盐粒”直接塞入学生的口中,其过程和结果可想而知;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把盐适当的放进一道精致的、学生喜爱的菜品里面,那么学生“受教”的结果肯定理想。教育立德如此,提智、激励、纠错等主题的沟通同理。
Vol.2
因时而异:抓住沟通的“关键窗口”
沟通时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而影响到沟通实效。教师需敏锐捕捉关键时间点,让谈话事半功倍。此时教师要坚持“学生状态优先”的原则,如果时间条件允许,尽量避免教师随时而约、随时而谈。
当学生经历失败、受挫时,情绪波动较大,教师及时主动与学生谈话犹如“雪中送炭”,这是沟通的最佳时机。此时科学的沟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释放负面压力,改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学生会感受到“困境有人陪伴”的温暖,进而会积极面对问题,再接再厉,此时的沟通也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当学生逢成功、喜悦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科学指引,提醒其冷静思考,避免自满,拓宽其成长边界,让学生明白一时的成功不是终点,谦逊的心态与持续的突破才是不断前行的模样。此时的谈心犹如“锦上添花”,可促使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开学初、考试前、毕业季等关键时段,学生思路易陷入迷茫。教师可利用日常碎片时间,恰当的、不失时机的“细水长流”式谈话,做学生的“引路人”。例如课间闲聊、值日时的协作、放学路上的偶遇,都是自然沟通的契机。随口一句既拉近关系,又能从兴趣中发现学生的潜在特质,为深度沟通奠定基础。通过经常性、轻缓级的交流,渗透价值观,构建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
因时而谈的三种情况需定性清晰、量度而行,“锦上添花”时忌泼冷水;“雪中送炭”时勿仅安慰;“细水长流”时注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Vol.3
因地而异:选择“有归属感”的沟通场景
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教师与学生谈话的时候,如果地点场景合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同理。
一般师生谈话最多的地点就是办公室,殊不知办公室是教师的“专属空间”,会给学生一种高低的落差感,心理之间无形当中会拉开距离。如果选择在学生的宿舍,那种落差感会大大降低,如果选择在学生的家里,效果会更明显,这也是教师家访的意义之一。倘若条件因素不允许,只能在办公室,教师可以让学生坐下,或给学生倒一杯温水,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谈话环境,给足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更容易让学生敞开心扉。教师还可以选择相对开放的“共同属地”,如操场、花园、图书馆等非正式谈话场合,能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跨越空间的线上聊天或纸条书信留言,对习惯用网络表达的学生,微信、QQ等线上途径反而是“突破口”,内向学生不敢当面说的话,可能会在文字中表达的更坦诚。这样学生会有一种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内说话的感觉,更有利于沟通产生实效。
“因人、因时、因地”的核心理念是将学生视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而非需要“塑造”的对象。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教师应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时空中,闪耀独特的光芒。
教育是师生心灵相遇后的碰撞、磨合。这种碰撞有着知识传递的星火,更蕴含着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彼此唤醒。这种磨合不是削足适履的迁就,而是像榫卯结构那样,在差异中寻找契合点,教师在学生的困惑里看见教育的盲区,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中触摸到思维的高度。最终,关系在心灵的对话中被赋予温度,教育也在彼此的成全里,生长出超越知识本身的生命质感。
教师既是排忧解难的“陪伴者”,也是理清思路的“引路人”,更是平等交流的“同行者”。教师的职责需要温情,需要带着温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阶段获得恰如其分的滋养——低谷时有触底的温暖,高峰时有攀登的方向,日常中有生长的力量。
总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谈话的主题及其目的,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进行沟通交流。交流中,教师注意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需要真诚、学会倾听、体验共情。谈话方式也视情而定,可以一对一也可一对多,一次沟通后如有必要,及时反馈后再聊。
作者简介:朱勇,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任沧县第三中学副书记,沧州市名师工作室成员。担任班主任期间,所带班级多次获得“河北省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