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是幻觉,初二才是现实(4)

我们班有个男生,初一是风云人物,全校拿奖都拿到手软。

到了高一,前几次考试直接跌进后三分之一。他一度怀疑是老师改错卷,后来默默开始不举手、不回答问题、不参加竞赛。我劝他去找老师聊聊,他苦笑一声:“我不是学不会,我只是找不到以前的我了。”

那天,他一个人在操场坐到傍晚,像极了落榜的文艺青年,自带BGM《演员》。后来他爸来了,骂了一句“装什么深沉,你初一时候吃鸡都不掉线,现在怎么这么脆”,全班笑疯了。

另一个女生初二时成绩不错,但进了高一重点班后,情绪变得极度敏感。

别人说她“最近挺努力”,她当场爆哭:“你是在讽刺我以前不努力吗?”课堂上老师点她回答问题,她答不上来,直接逃课回家。她妈打电话给老师,说孩子太焦虑,打算转文科。

结果她文科第一次考试,政治也没及格。

我听说后只想问:这届学生不是学习太差,而是心理太细。

仿佛题不是错在逻辑,是错在人格羞辱。

因此,别把“掉队”当成终点,它只是调整姿势的提醒。

教育这玩意儿,有点像登山。有些人出发早,体能好,前期一路领先;有些人刚开始气喘吁吁,但学会换呼吸节奏后,反而在高海拔阶段更稳更准。

初二和高一的“掉队”现象,其实并不可怕,真正致命的是你意识不到自己正在掉队,或掉了之后直接放弃抢救。

解决思路也不复杂:

调整思维,少问“怎么做题”,多想“为什么这么做”;改善效率,打造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而不是盲目模仿;稳住情绪,把“我不行了”换成“我还可以调一调”;最重要的,不要把成绩当命运,掉下去只是短暂停靠,不是终点站。

愿你在坡陡路滑的时候,能拽住点逻辑,系紧点自信,再扛一扛,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换个角度,人生不是所有人都能一路高歌,但能从低谷里活着走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狠人。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