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他在班群里感慨:“我数学没交白卷,但也没交答案。”堪称完美演绎“做了等于没做”的理科体验。
我堂妹是学文科的,某天她刷微博看到一条“文科生的日常:一边感性一边背书,一边困惑一边写作文”,她大喊一句:“就是我!”
结果被她妈教育说:“你怎么不去学理科,文科没出路。”她一脸委屈:“理科不让我上,我数学一动脑子就流鼻血。”
后来她进了传媒大学,专业排名第一。我姨妈突然说:“其实文科也挺好的。”
原来思维能力的适配,就像恋爱中的双向奔赴,强扭的瓜不仅不甜,还容易卡喉咙。
第三、内驱力决定上限,外驱力只能决定谁先累
“再努力一点我就考上了”“别人成功是因为更拼命”——这些话听多了像毒鸡汤。
大多数人高中崩盘,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内驱力枯竭了。
所谓“内驱力”,不是鸡血鸡汤式的“我要改变命运”,而是来自兴趣、理解、认同的一种温和持续推动。像火山内部的热量,不喷发但一直在支撑山体。
而“外驱力”像烈日暴晒,表面热得冒烟,里面早干瘪了。
真正顶尖的高中生,不是学到几点,而是学到哪里思维闪光、眼睛亮起、脸上挂着“我好像懂了”的表情。那一刻不是卷,是痴迷。
高一那年,历史老师讲抗战,他讲得特别燃,甚至配BGM。课后我同桌突然说:“我以后要报考历史系。”我问他:“你历史成绩多少?”他说:“刚刚好,不挂科。”
三个月后他狂刷《史记》和《明朝那些事》,居然文综突飞猛进。老师都说他“像被历史附体”。他自己说:“我不是学给分数看,我是真的好奇清朝灭亡那段。”
这种学习状态,叫“自燃型学霸”,不是为了试卷卷别人,是为了点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