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努力只是入场券,思维才是通关卡(2)

两周后,我练到梦里都背诵“设集合A={x∣x²-2x+3=0}”,直到有天语文老师说“你眼圈怎么黑得像用高数刷的”。

结果期末一公布,我跟小陈只差三分。我吓得一哆嗦,翻开他的卷子一看,全是套路题,我是靠蒙,他是靠刷,但我命硬。

隔壁理综组有位神人,每天在讲台下背诵物理公式像念经。一位女同学问他:“你公式都记得住,怎么每次都考80分?”他冷静回答:“我记住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

说完继续低头背:“U=IR,U=IR,U=IR……”后来他被我们称为“电压念咒人”,不考试的时候也在念,仿佛背熟了就能召唤分数。

直到有天考试遇上综合题,他慌到直接把U=IR套进热学题,气得老师写评语:你这是电压在煮鸡蛋吗?

第二、思维的天花板,比努力的地板更扎人

努力,是可以模仿的,思维,是很难仿生的。

高中的考题,从来不只是“会不会”,而是“你是不是那个料”。尤其理科题,真正牛的地方不在知识点多,而在考查解题的路径选取、变量控制和过程优化。

简单说,就是脑子够不够快、缜密不缜密、有没有一点数学气质。

再不客气点,数学能力像是DNA锁定,逻辑能力在基因里。而到了高三,大家时间用得都差不多,谁能快速识别题型,构建模型,顺利走完逻辑闭环,谁就能拿高分。

聪明是一种原料,努力只是搅拌棒。你拿着泡面搅拌器,是拌不出牛排味的。

文理分科前,我哥们跟我说:“我数学不太行,但我想选理科挑战一下自我。”挑战自我是吧?选完理科后他的人生彻底挑战了生活。

三个月后他看函数题像看甲骨文,说解题跟开盲盒一样。后来物理老师问他:“你做题有没有思路?”他说:“思路倒是有,就是不敢写,怕写出来被你笑。”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