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的孩子们,可能作业更多,但他们的思考深度,根本比不上我们那个年代的“学霸”。他们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做作业,却越做越低效。
二、学习效率低下的“递减效应”
进入初中和高中后,孩子们很快会发现,时间和成绩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那些曾经能轻松应对的满课后学习模式,已经无法跟上知识的增长速度。
学习难度和深度的不断提升,让孩子们只是积累了疲惫和焦虑,而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并未提升。反而,成绩的提高,成了奢望。
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有个孩子,已经习惯了四五个小时的学习,但他在这些时间内的效率几乎没有变化。依然是那样,花了很多时间做些低效的事,最后成绩反而没什么提升。
而那些学得稍微晚一些的孩子,却能通过更有效的方法,稳步提升成绩。
所以,我们要意识到,学习时间一旦过长,效率就会急剧下降,这也是高年级孩子普遍面临的困境。看似是增加了学习时间,却换不来实际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三、兴趣消失,动力消耗殆尽
每个孩子开始学习时,背后都有一定的动力,可能是家庭的压力,也可能是对知识的好奇。
但随着“时间堆积式”学习的深入,这种动力会被不断地消磨殆尽。孩子们逐渐发现,学习成了一个没有尽头的负担,他们像被榨干的橙子,再也没有新鲜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这种“鸡娃式”学习的方式,早早剥夺了孩子们自发学习的可能性。
想想你曾经的一个假期,可能因为堆积如山的作业,最后没能去看自己心仪已久的电影,甚至放弃了想要玩游戏的念头。类似的情形,在长时间的强迫学习中,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学习变得不仅是任务,更像是一种被迫完成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