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十几岁的孩子为之着迷,就像我们当年痴迷于金庸古龙的武侠一样,这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还有一类被不少家长看作“少儿不宜”的书,就是一些在他们眼里“没营养”或者“毁三观”的书,比如很受小学生欢迎的《装进口袋里的爸爸》系列、引发争议的曹文轩作品等。
这一类和上文说的第二类相似:或许是有“不宜”的地方,但也有更多不可忽视的亮点。
比如一些贴近校园生活的、搞笑幽默的故事,看上去没有“文以载道”、不能给予孩子什么知识干货,但读书本来就应该是快乐的事:
那些符合孩子认知和兴趣的、能唤起他们共鸣的,才能构建起孩子对于阅读最初的美好印象。
就像追逐嬉戏、无忧无虑本来就应当是属于童年的快乐,一直玩耍固然不可取,但“游戏”本身带给孩子的乐趣和意义也是无可替代的。
那么面对以上这三类“少儿不宜”的书、尤其是那种过度“成人化”的书,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去接触?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先调整我们作为家长的认知:尊重并相信孩子的判断力——他们并不是来者不拒、什么都“吃”的。
这首先体现在对符合孩子心智的书籍选择上,孩子也许还不能说出什么道理标准,但已经能够凭直觉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比如我在女儿六七岁的时候给她推荐《哈利·波特》,她看了几页觉得没兴趣就放一边了。
过了一年多,她偶然看了一部相关电影,突然来了兴趣,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把这个系列的书反复读了好几遍,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哈迷”。
后来,她在图书馆看到打着“中国哈利波特”旗号的小说,却吐槽说完全读不下去,因为“都是模仿人家的角色、情节,完全是山寨的”。
在大脑发育和心智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直觉会产生很重要的作用,引领他们“下意识”地去读或者不去读一些书。
此时家长可以先尝试尊重和包容孩子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再提供自己的意见。
这些意见最好是有理有据、而不是家长凭空揣测的,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有样学样”、最终建立起自己的读书标准。
而对于那些有过度成人化描写、或者价值观比较小众的作品,我的做法就是毫不避讳、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这些现象是什么、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对待。
比如我女儿看的一些动漫中也有“耽美”情节,我就会和她一起讨论“同性恋”这个现象,以及这些活在“二次元”的人物角色和现实有什么差异;
还会告诉她目前社会主流对此的看法,会帮她分析这些情节到底为什么令人“上头”……
如果我们带着“分析”而不是“评判”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书,就不会随意贬低孩子的阅读“口味”,而是在理解他、肯定他的基础上再去引导。这会大大降低孩子的抵触心理。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带孩子“有意识”展开一些比较,比如把题材类似的文学名著和通俗小说、网络小说做一些对比,看看人物设定、情节设计、场面描写上有哪些有趣的差异,从而让孩子能自己体会到网文的“套路”。
这就像带孩子吃大餐和吃快餐,他们也许图一时痛快会选择快餐,但慢慢也会意识到大餐的漂亮摆盘、丰富回味和充足的营养。
要知道,内在认知永远比外在的说教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
至于带有性描写的书,其实在我国当前的出版审查机制下几乎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