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1岁的女儿一直是住校,某天她周末回家哭哭啼啼地跟我说:她在课堂上看小说,结果书被老师收缴了。
作为一个曾经在生物课上看徐志摩诗集、后来也学得不错的文科生,我不以为意地说:没关系,看小说可以,但不要在课堂上看,下次注意就行。
结果她哭得更厉害了,说:“我看的是男男小说!”
所谓“男男小说”,专业名称叫“耽美小说”,是网文的一种,主体内容就是关于美型男人之间的同性恋爱故事,有时候也会结合悬疑、刑侦、仙侠等多种题材。很多热门影视剧都是改编自中文网上原创的耽美小说,不少动漫更是以此为题材收获了海量拥趸。
只是,对于看耽美小说这事我还没啥反应,孩子先大哭了一场,好像隐隐觉得自己“没走正道”,担心被老师批评。
但我本人是研究文学出身,不仅看经典文学,同样也看了大量的网文——我在想的却是:
到底什么是“少儿不宜”的书?它们真的不能让孩子读吗?
如果孩子不可避免要接触这类书,家长有没有办法给予正向引导?
什么是“少儿不宜”的书?只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它首先是指的不符合孩子语言能力和认知层次的书,比如幼儿园的孩子读三国,或者一年级孩子看《万历十五年》……
“不宜”的原因在于“超前读书”容易消减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让孩子对阅读产生畏难情绪。
尤其是中文和英文不一样,没有成体系化的分级阅读,这也会让孩子摸不着头脑,在阅读路上步履维艰。
当然,现在随着出版物的级别细分,有不少大部头名著都出了青少年版、甚至幼儿版。
但这些简化版、普及版的著作主要是出于让孩子丰富识字量、了解基本情节、知道文学常识的目的,难免会牺牲作品本身的美感与深度。
因此更合适的做法还是让孩子多读读契合自己年龄和兴趣的作品,让时间和耐心为阅读成长的这段最初旅程铺好路。
相对这一类书而言,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少儿不宜”则是指的涉及血腥暴力、性描写、恐怖刺激类的图书,对于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三观尚未建立的孩子而言可能会造成不小的心理冲击。
这个问题其实不只关乎读书,也关乎孩子能接触的其他影视作品。比如去年上映的《异形》就吓哭了好几个孩子,以至于电影院贴出公告,请家长谨慎带孩子观看。
而我女儿看的耽美小说也属于这一类,其“少儿不宜”的点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是“非主流”的性向和情感表达;
第二是作为言情小说难免会有的对亲密场景甚至是性行为的描写。
但是就我本人的阅读经验而言,国内这一类小说其实与我们所谓的“通俗小说”有大量重叠交叉的地方。
因此其中不乏武侠修仙、校园励志、架空历史、刑侦悬疑、推理科幻等各个原本属于“通俗文学”的类别。
比如获得星云奖最佳长篇奖的《小蘑菇》就是一本描写末日世界的科幻小说,但它同时也是耽美小说。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宏大的想象力、深刻的人性探讨以及宛如电影画面般的场景刻画——如果家长因为“耽美”二字便不让孩子阅读,未免可惜。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部分网文作品拥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澎湃激烈的情感冲突,还有很多经典文学不具备的别出心裁的设定,这些都能使他们跻身“文学”殿堂而毫无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