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竞赛老师觉得,这道题本身不是很难,但是出现在IMO第五题的位置,很考验选手的心态。一旦选手不那么坚信答案其实很简单,解答过程就会变得痛苦起来。
还有类似的评论说,可能选手们习惯了思考复杂问题,突如其来这么一道“脑筋急转弯”,被摆了一道,还影响了后面的心态。
曾担任美国数学奥林匹克代表队总教练长达十年的罗博深教授,也评价这道题需要选手们更多创造性解题的能力。
“这是一道不按常理出牌的组合题……很多选手可能因为太习惯常规训练反而一时手足无措,相反能够善用数学思维的选手可能会觉得这道题解决起来格外轻松。”
金牌选手如何养成?
学懂了,才能保持兴趣
能站上IMO赛场的选手,已经属于站在金字塔尖上了,天赋是这个级别的选手毋庸置疑的特质之一。
杭州媒体《都市快报》的记者曾以浙江省的选拔梳理了流程:
先是5000多人参加全省预赛,选出1500人左右参加联赛,其中只有35-40人能进入浙江省省队。
之后就是全国决赛,前60名进入国家集训队,去年,浙江约10人进入。
在集训队,还要进行“60进15”和“15进6”两轮考试,最终选出6人组成国家队。
有竞赛教练说,最后15进6的环节,其实大家水平差不多,拼到最后,有时可能只是差点运气。特别是和物理竞赛比起来,物理还很看重积累,数学相对的对天赋要求特别高。
但仅凭天赋,远不能达到如此成就。比如今年全场唯一的满分选手史皓嘉,兴趣一直是他的首要推动力。
图源:海量教育
根据妈妈回忆,他从小就对喜欢的事物很专注。因为喜欢数学,经常拿姐姐的数学课本当课外书看。
姐姐大他6岁,初二时被一道数学题卡住,没想到史皓嘉几分钟就在纸上结算出了正确答案,还得出了一个可以通用的公式。
后来,史皓嘉常常会因为沉浸于思考某个数学问题而错过饭点,也会和教练在宿舍楼下讨论某个数学问题到深夜11点。有时,一个问题别人想不出来就放下了,但他会坚持半年、一年仍在思考。
对于这份纯真的兴趣,不管是老师,还是爸妈,都希望他“先数学后成绩,先知识后竞争”,从来不会因为一时的成绩给他压力,而是给他一个纯粹的学习环境。
不过,兴趣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到底怎么才能产生?
同样是第二次参赛的王淳稷,有一个很简单的答案——“懂”。在他看来,懂是产生兴趣的开始,越学不懂越不爱听课。
图源:上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