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娃”最重要的是知道往哪“推”

大家好,我叫Lynn,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居青岛。

2022年,儿子考入被誉作“天才音乐家摇篮”的耶胡迪梅纽因(青岛)学校,学习小提琴。

我的本职工作其实是翻译,和先生同属“音痴”,家里也没有任何人是搞音乐的。作为音乐门外汉的家长带着一个琴童,一路上并不如古典音乐般美妙浪漫,反倒是磕磕绊绊、辛酸苦楚。

为人父母之初,常会对教育有诸多天真的设想,不如意后又往往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带娃之旅,恐怕就是一个时时自省,最终与现实握手、相洽的过程。

诚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世上也无万能的育儿“圣经”,但是仍存在着许多共性问题。这里,且跟大家分享下自己育儿的经历和感悟。

在关键的节点“推”孩子一把

还记得娃在美国上的幼⼉园有间⾳乐教室,墙上挂满了各种乐器,⽼师常常在此演奏不同的乐器。和孩⼦们做游戏。这段时光,仿佛在娃的意识荒漠中抛下了⼏粒⾳乐种⼦。

后来为了带娃体验更多元的⽂化,我们辗转到其他国家的国际学校。因为下午放学太早,觉着孩⼦每天疯玩也不是个事⼉,就带他去附近的⾳乐学校试课,不料他⼀眼就相中了⼩提琴。

“推娃”最重要的是知道往哪“推”

从那一眼的初遇到成为一名琴童,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多年来这句话深入人心,但作为家长真的教育实践后发现,它恐怕并非没有值得商榷之处。

孩子来到世界上,对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好奇,东看看,西瞧瞧。有人会说,如果孩子不尝试,怎么知道自己喜欢哪个,不知道喜欢哪个,又怎么能坚持下去。

这话看似看似逻辑正确,却忽略了一个最大的漏洞——娃的兴趣和他们的身高一样,都在不停改变。

儿子3岁的时候,对《小猪佩奇》《汪汪大队长》痴迷得不行,可是5岁以后又会对奥特曼爱不释手,即便把佩奇玩具摆他面前,也绝对会视而不见。

兴趣的航道改之又改,结果是,他会永远只停留在起跑线上。

很多家长给娃光课外班就报4个以上,非得把体育,艺术,学科等全部覆盖。这么做说不上有什么问题,德智体“全面开花”嘛。除了小提琴外,我家娃也去参加游泳训练,假期还会去上书法班。

可同样是给娃尝试不同的兴趣,我见过很多家长最后陷入失望。

一类是什么都管,门门要出好成绩,结果所有的兴趣都给鸡成了垂头丧气;

一类是什么都不管,家长把娃送进兴趣班,自己在外面优哉游哉地玩手机,结果可想而知。

“推娃”最重要的是知道往哪“推”

还有一类好一些,是让娃遍尝所有兴趣,然后择其爱好从之,但家长仍把信任寄托在单纯的兴趣上。就我身边的例子来看,这类娃最后多数也一无所长,因为在体验的路上,兴趣不一定能找到,娃却无数次记下两个字,“放弃”。

这让我意识到,兴趣是需要培养、也是可以培养的,但另一方面,兴趣一定是需要坚持的。所以我推娃的⽬标从始⾄终很专⼀:选了⼩提琴,然后坚持练下去。

我知道家长间会传不少“神童”的故事,说某某的孩子从不刻苦练琴,一学就会。其实那都是骗人,编造这些故事,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

即便19世纪最重要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小时候都是被他爸爸关在小房间里,完成练琴任务才能获准吃饭。如果他爸爸觉得拉得不好,不会让他吃任何东西。

莫扎特的天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仅有绝对听力,还拥有影像记忆,只要听过的曲子立即能弹奏出来。天赋如斯,他父亲仍然带着他遍访名师,督促他勤学苦练才有之后的成就。

绝不是说在今天还要去提倡棍棒教育,这又是走极端。然而,我觉得在关键的节点和层面推娃一把,是家长真正需要下意识去做的。

尤其是像乐器这样的技艺,任凭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真的能学成么?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感兴趣是一瞬间,放弃一件事儿也可能只是转瞬间……

“推娃”最重要的是知道往哪“推”国外启蒙,国内打好底子

幸好家⾥没有⼀个⼈懂乐器,否则绝不可能那么快就同意他的选择,直到⼀年后才知道,⼩提琴是最难⼊⻔的乐器。钢琴不存在⾳准问题,一个键⼀个⾳,然而⼩提琴即使⽼师⼿把⼿教,都不⼀定能做对。可谓失之毫厘,差以千⾥。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