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必须把“圈养”变成“放养”“野养”,同时要重视差异化个性化教学。实际上,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学生内心有了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学习行为才可能发生;如果学生没有内在的学习需求,或者说有内在的需求但得不到满足,只能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地前行,时间长了,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就会逐渐消失,最终只能跟着别人行走,不敢越雷池一步。
有鉴于此,我们先要把学生一天到晚都被关在教室里解放出来,也即把“圈养”变成“放养”和“野养”。在这里,笔者想到了“放养鸡”为什么比“圈养鸡”更强壮的问题?原来,“圈养鸡”一直被关在笼子里,它既无活动空间,又是靠喂食生长的;而“放养鸡”可以自由地活动,可以自己觅食、啄食和刨食,更可以自在地生长。
同样道理,如果我们也大胆地“放养”学生,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样,普通学生就不用“陪读”了。
当然,“放养”“野养”并非放任不管,更非放任不教。因为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毕竟不一样,所以,我们还是要引导教师既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又实施不一样的教育教学,尤其对思维“慢半拍”的那些学生,要多一些呵护,多一些等待的耐心、韧性与智慧;如有必要,应及时进行个性化补习,以保障他们的学习不掉队。
第三,必须回归育人本位。育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育人的关键是加快改革教育教学的评价制度,尤其是不再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要用多把尺子去丈量他们;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潜能,因为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其他方面不一定差,因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弯下腰来和学生说话,既要走进他们的内心,又要用睿智的眼光去发现和挖掘他们与众不同的潜能,千方百计搭设各种平台,引导他们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