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紧张,也要坐第一排
作为藤校中的明珠,哈佛大学是不少人的梦中情校。在哈佛攻读建筑硕士的嘉禾,自然也感受到了哈佛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来到哈佛前,她从未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和一群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同坐一间教室,甚至她的邻座还抱着孩子来上课——那节课上,光是捡奶嘴,她就捡了三次。这门课也同样让嘉禾感到新奇。一番开场白后,任课老师竟开始自顾自地翻看一沓厚厚的笔记。
课堂上的沉默,也慢慢转成了微妙的压力。一些按捺不住的同学,甚至对老师进行了轻微的人格攻击。但任凭学生如何“挑衅”,讲台上的老师依然拒绝交流,一言不发。
嘉禾也从之前的新鲜,慢慢变得焦虑起来。“我想他可能想让我们感受权力真空时组织氛围的变化、及领导力在团队不同成员身上转移的现状,毕竟这堂课就叫《发挥领导力与变革中的政治》(exercising leadership,the politics of change)。”
上完这堂让她迷惑不解的课后,嘉禾才知道,原来这门课不仅是哈佛肯尼迪学院(HKS)的王牌课程;同时也有一定的门槛:它要求学生必须工作十年以上,并在某些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
得益于哈佛跨学科选课的机遇,误打误撞的嘉禾,仅是向教授毛遂自荐,以写信的方式,就成功锁定了这门极为抢手的热门课程。在熬过先前“沉默是金”的课堂后,嘉禾发现自己当初的“冒险”变得越来越值得。
坐在嘉禾周围的同学,80%来自肯尼迪学院,20%来自哈佛商学院(HBS),其中不少还是经常出现在电视上的政客。
这门课的教学编排也很有意思。除了一周两次的一百人大课,每周还有一个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学团队先把学生们分为四五个课题组,再分散在组员之中,装作学生来引导话题走向。
“每个人在组会上,都会讲一个自己的领导力失败案例以供讨论。这里,老师不再是一个权威者的形象,这堂课也不是说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会我们用更多角度来看待事物。我感觉大家更多是在讨论对话、甚至吵架之中互相学习。”
《发挥领导力与政治变革》小组讨论课上
在嘉禾看来,这个浓缩课堂,更像是哈佛在教学上的一种缩影:不仅教学形式让人耳目一新,而且整个课堂的模式和内容,都像一个丰富的资源的中心,它既能把人聚拢起来,又能把影响力发散出去。
但嘉禾并不就此满足。作为课上唯一一个中国女生,她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忍着不适也要抢到麦克风、大胆发言;再紧张不过还要坚持坐在教室中的第一排。
“不是说我就喜欢去做这些事,是已经习惯把自己放在一个不舒服的环境下,来不断逼迫自己,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来探索任何我想做的事情。”
这样的嘉禾,给她的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这并不是嘉禾第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敢想敢做了。
早在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读书时,她就曾敲开时任校长李希贵办公室的大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要在学校楼梯间的墙面上画一幅10米长的壁画,来呼吁大家多走楼梯,将电梯留给更有需要的同学。
为此,她出具了一份详细的绘画方案,大到参与制图的同学名单、制图的节点;小到具体色彩和样式,都详细写进了方案之中。征得校长同意后,嘉禾用了寒假一个月的时间,和同学们共同完成了这幅作品。
嘉禾和壁画的合影
让外滩君惊讶的是,从壁画创意的提出、到最终的实现,整个有关绘画的全过程实践,却建立在嘉禾不多的绘画技巧基础之上。
不过,对于一个敢于在自己弱项上自我挑战的女孩,未来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她停下前进的脚步呢?
事实上,这份“出格”,也让嘉禾受益良多。看到不少同学们,来到这个艺术空间看书聊天,嘉禾体会到了被认可的喜悦。感动之余,她也燃起了对建筑的热爱。
“这让我看到,自己真的能通过行动,去做一些改变。”电话中,大洋彼岸的嘉禾,回忆起高中这件举动,依然成就感满满:“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造梦者,去把梦想变为现实。”
把教授看作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