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注意到,在人员配备上,与旅游相比,除导游、安全专员外,《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明确要求,承办方应至少为每个研学旅行团队配置一名研学导师,研学导师负责制定研学旅行教育工作计划,在带队老师、导游员等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提供研学旅行教育服务。
在李妍提供的研学宣传手册中,记者看到,大多数景点有标注并解释相应的“研学课程”、“研学思考”及“研学目标”。与此同时,在研学课程评估方案中也写着“每次研学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并详细解释了相关评价的构成。
CiCi告诉记者,研学手册在研学旅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如何学习,这都需要科学的规划。
但李妍表示,她实际在研学期间并没有研学导师,只有一个导游,也并没有发放任何研学手册,没有相关课程,只有导游讲解,“我们回到柳州就散了,也没安排研学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
研学旅行指导师缺乏、从业证书缺乏“含金量”
研学导师不专业也是部分学生和家长“吐槽”研学旅行的一大原因。
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李然选择全程跟着孩子参加研学旅行。“一共20多个孩子,配了4个研学导师、1个地接导游。但所谓的研学导师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还没毕业的兼职大学生,讲解非常简单,还不如专业导游讲得明白。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孩子自己看、自己逛。”
事实上,研学旅行指导师缺乏、从业证书缺乏“含金量”也是研学机构和从业者面临的困境。
“研学旅行指导师一般是由经验丰富的导游来担任的,他们会经历一系列的培训,然后拿到研学旅行指导师的证书。”魏巴德表示,疫情期间,很多做研学的导游离开了旅游行业,部分回流的导游“三年没带团、手也生了”,暑假研学服务质量自然是很难保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