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受访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公考培训“协议班”的出现要追溯到2012年。据叶欣介绍,2012年以前,中公和华图两家机构占总收入75%到80%的核心产品都是“实数班”,也即非退费产品,学员交多少学费,公司就有多少收入。
“但自从华图有了新三板上市的诉求,中公有了A股借壳上市的诉求,资本方和整个市场就更需要看企业的营收额,营收更能说明哪个企业在市场占有上是老大,这对于公司未来的市值等方面,都是最有利的因素之一。”叶欣解释。
“此外,从2013年起,公务员招录的竞争就开始变得非常激烈,这就导致用户对于能否成功考上心存疑虑,协议班也正是因为用户这种诉求才得到空前发展。”叶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在公考培训市场,优秀教师和扎实的教研,是获得高通过率的前提。而由于学员“成功上岸”具有强大的口碑效应,成功的学员能源源不断地为参培机构引流。在穆松的经验里,一个成功考上的学员至少能为他带来三位新学员。但随着机构规模扩大,为了保证师资相对稳定,及对授课教师的控制力,中公、华图等大机构,在2013年到2017年的快速发展期,也完成“去名师化”的转变。
据多位受访者介绍,当大机构大量使用年轻教师,进行模块化教学时,将很难稳定保持高通过率。而学员参加培训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确定性。当一部分确定性随着优秀教师的流失而折损时,“协议班”就用降低金钱损失风险的方式,弥补了一部分失去的确定性。
那时“不过全退”的产品还非常少,机构会扣除一部分费用填平成本。而竞争远没有到今天的白热化烈度,参加培训的考生往往要比没有参培的考生更有胜算。对于培训机构而言,以面试为例,其自然通过率为33%,而参培学员经过培训,通过率可以提高到50%,甚至70%。大部分学员“上岸”,机构获得大部分学费,而没有考上的学员则获得像保险一样的“理赔”。在那个阶段,“协议班”是让学员和机构双赢的产品。机构也因通过率叠加“不过包退”巩固美誉度,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