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了家里100元,到底该不该送派出所?(6)

海因茨的妻子患了绝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特效药才能救她。药剂师对这种特效药开价2000元,尽管药的成本只有200元。海因茨到处向人借钱,一共借到1000元。无奈的他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或者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同意。海因茨走投无路,不得已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来药。

通过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并得到反馈,柯尔伯格发现:

7岁以下的儿童道德水平处在“前习俗阶段”,即尚未发展成熟,倾向于自我中心,当道德符合自身利益时才需要遵守。

直到9岁时,儿童的道德判断才会出现重大转折,进入“习俗阶段”,即认为严守法律、履行责任、遵守规则才是道德的基础。

可见,5岁的小姑娘还未形成遵守规则的概念,逼她去自首纯属大人们的自我满足。或许他们天真的认为这样能加快孩子对规则的认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道德发展路径中,在“习俗阶段”的水平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阶段:后习俗阶段

处于后习俗阶段的人会认为:超越法律之上有普遍的道德原则,例如对人类的公正和尊敬、生命的意义高于一切。

就像上文中的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虽然违反了规则,却保护了他妻子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他的行为无疑是高尚的,符合道德的。在法庭上也可能会判紧急避险,不构成犯罪。

孩子偷了家里100元,到底该不该送派出所?

父母逼迫女儿自首,表面上看来是给她一个教训,告诉她以后要守规矩。但是难免会给幼小的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当孩子道德认知发展到后习俗水平,需要思考超越法律之上的道德时,在派出所哭着自首的一幕会阻碍自己的发展,停滞不前

孩子偷了家里100元,到底该不该送派出所?

写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了,不让这样不让那样,那孩子出现类似行为,我们做父母的到底要怎么办?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我给三点建议:认清孩子的发展阶段,教他接纳自己的合理欲望,与他一起面对后果

>>>从前文提到的物权、道德等心理学研究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既定的秩序,无法被任何超前的教育逾越。

因此,当孩子犯了“世俗”眼中的错误时,不要过分着急批评管教,或许我们大人眼中的偷窃、抄袭、占为己有,在某些年龄阶段的孩子眼中不过一时爽,根本没那么清楚这样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孩子偷了家里100元,到底该不该送派出所?

只要当孩子的认知准备好了,再加上父母适当的教育,那么我们便只需静待花开。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