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冷”的校企合作,何时变“两头热”(3)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表示,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这与人才培养追求的社会效益有天然鸿沟。简单的就业、用人等层面的合作难以激发起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尤其对民营企业来说,‘挖’一个人比培养一个人容易得多”。

作为来自企业的全国政协委员,奥克控股集团股份公司董事局主席朱建民特别提到校企合作的“安全”问题。学生到企业实习的人身安全,企业精密、高价设备的使用安全以及涉及生产机密的图纸、配方等信息安全,“每一样都是拦在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路上的一只小老虎”。

调研时,梁兵代表曾去河南一所职业院校参观。为给学生创造实操条件,学校购买了20多台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梁兵代表得知实操车间里一半是职工一半是学生,实习中的好苗子还会提前被企业签下,他不禁为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眼前一亮,“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少了”。

让校企成为利益共同体

在代表委员看来,增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是破解校企合作始终处于中低层次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相关政策出台和落实。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首先应支持肩负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重新举办技工学校。”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四川省人社厅一级巡视员张力建议,一方面将现有国企独立所办学校纳入公办院校序列,进行事业法人登记,享受与其他职业教育学校一样的财政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企业采取共同投资方式设立股份制、混合制技工院校。

针对国企办校资金缺口问题,张力委员提到,可以将举办技工院校的国有企业缴纳的教育附加费按办学地公办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根据其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返还企业,以此作为经费来源用于技工院校发展建设。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