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孩子在期中考试中,语文勉强及格,数学刚过线,英语爆冷58。她崩溃大哭,问:“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孩子揉着眼睛,答:“我以为我就是来帮你完成你的焦虑任务清单的。”
她骂他冷血无情,他却耸肩说:“你爱我,不代表我爱学习。你怕输,不等于我怕挂科。”
所以啊,教育最大的问题,不是孩子成绩不好,而是父母太怕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说到底,很多家长以为“监督”是关心,“盯梢”是爱,“批评”是负责,其实在孩子眼里,那些眼神是压迫,那些打断是羞辱,那些期待是枷锁。
你可以适当提醒,但不能剥夺选择;你可以鼓励努力,但别扭曲失败;你可以告诉他你在意他的学习,但更应该让他知道:你更在意他的情绪、自尊和人生的主动感。
毕竟,成绩是冰冷的,关系是热的;成绩是瞬间的,性格是永远的。你养的不是会考试的机器,是一个活人,是一个未来要走出你家门的、有选择权的成年人。
让他有机会决定自己的步伐,才能真正走出远方。
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