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她爸不盯了,换成隔墙监听,结果孩子成绩更差。她爸气得说:“你是不是就喜欢没人看你!”
他女儿反问:“你写PPT时,领导坐你旁边盯着一句句改,你啥心情?”
沉默,持续一分钟。
再比如,我弟弟小时候学写作文,写了篇《我最敬佩的人》。他写他爸,说他工作辛苦,还教他做题。作文才三百字,他爸看完之后说:“用词不当,中心不明,结尾潦草,语病四处都是。”
我弟忍了忍,说:“那我改成写我妈行吗?”他爸愣了一下说:“你妈也没多大本事。”弟弟改了标题,写《我不敢敬佩的人》,从描写到对比,从事件到反思,一气呵成。老师看完说:“构思巧妙,讽刺有力,给你满分。”
他爸当晚气得没吃饭,说:“你这不是写我吗?”
我弟看了眼满分作文,幽幽道:“你不配被写进教材。”
道理很简单:盯着孩子写作业,不等于孩子会写出好作文;而让他有情绪、有体验、有表达的自由,才可能写出真东西。
二、你以为的偷懒,是孩子的自我保护
人不是机器,学习更不是搬砖。
当一个成年人需要午休、摸鱼、刷剧、看天花板,甚至需要对着猫发呆来恢复精神状态时,为什么孩子就必须像宇宙飞船那样24小时高强度运行?
而家长往往只看到他“趴在桌子上”,却忽略了他刚刚也在满头大汗地解决一道10分的压轴题。
很多父母容不下孩子“停一下”,总觉得“停”就是浪费、堕落、退步。
其实不是,人在任何学习过程里都需要“低谷修复”——这是大脑在整理、巩固、整合信息,不是怠惰,是生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