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邻居家那孩子,四年级的时候就学完初一数学,语文老师布置一个“鸡兔同笼”题,他直接抄了一道含参方程上去。结果老师给了一个“优秀”大叉还外加一句评语:“你是做题的,不是做梦的。”
他爸气不过,非要去和老师理论,说孩子已经学了代数,这题是“降维打击”。
老师看着他爸说:“你家孩子是开着挖掘机来种花的,怪不得土翻得很深,花却死得很快。”
那孩子后来初中一到几何部分,直接被锤到怀疑人生。
因为初中开始比的不是套路,是你有没有真正用过脑子。
他那套“提前秒杀法”,到了初中就变成了“提前耗尽法”。
我们班有个男生,小学六年没参加过一次运动会。
为啥?补课啊。
他妈把周末排得比高铁站还密集,上午学初中数理化,下午背高中英语单词。每天吃完饭就抱着一堆习题,像个被钉在办公桌上的小公务员。
小学毕业那天,他拿着奖状回家,一脸茫然地说:“我好像赢了点什么,但又不太开心。”初中一开学,别人全班交朋友,他社交障碍。
期末一考,人家稳扎稳打,他提前学的知识全混成了一锅粥,连题目都看不清主语。
他妈才恍然大悟:
原来提前三年学,不等于三年后省力,而是提前三年内耗。
二、思维走捷径,逻辑反而丢了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跟不上,于是拼命给他“超前训练”,幻想孩子能跳过难点直奔高分。
问题在于,知识可以超前,思维却没法跨级。
你想让一个三年级的脑子搞懂初中物理公式,等于让哈士奇去给你修空调——是的,它可能能开机,但不会给你装回去。
孩子学得快≠理解得深,大多数时候只是记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