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会各种感觉,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才有力量做出自己的决定。
这也是孩子寻找自己、确认自己的一个过程。
父母要做的,就是陪孩子一起经历这个过程,为他保驾护航。
比如,真正“看见”孩子,给到他心理上的支持,引导他看到自己的资源,在他需要的时候,拉一把,扶一程。
当然,也需要有规则上的限制。 这个过程,只要孩子没有明确、坚决地提出不上学,家长就别主动提出让孩子休学。
缓一缓,别急着替孩子做决定,让子弹飞一会儿。
有的家长可以接纳孩子不上学,但很难接纳孩子在上学和不上学之间这个纠结、挣扎、起伏的状态。
这说明,家长可能耐受不了巨大的焦虑,不允许事情的走向不明朗。不管是好是坏,总要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心里才算踏实。总想着做点什么,才能摆脱无力感。
但有时候,我们就是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给孩子一些空间,允许他卡在那里,允许他尝试自我调节,允许他明晰自己的路径。
这种允许,很考验父母的功力,也是孩子当下最需要的接纳和支持。
总结一下,当孩子说不想去上学,这里面往往混杂着很多现实原因和心理原因。
这时候,如果家长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就会想各种办法在现实层面解决问题,多数情况下不太管用。
也许暂时看上去问题消失了,但内在的问题依然存在,往往会以其他形式出现。
所以,家长要学会听到孩子深层的表达,看到其中的情绪问题、关系问题、模式问题。
往往当这些问题疏通了,在现实层面也会看到更多可能性。
PS.孩子不上学的原因很多,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如果孩子真的在现实中遇到问题,那确实需要家长出手尽量帮到孩子。这个毋庸置疑。
但我们需要看到,现实问题的背后,往往还有着心理层面的原因,而且还占很大比重。这篇文章就是侧重这个角度来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