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时候,我们要把孩子的吐槽、发泄看作一种情绪的表达,看作一个象征、一个隐喻。
我们不能只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而是要去体会他说这些话背后的情绪,他到底在表达什么?在渴望什么?
比如孩子说:活着真没意思,死了算了。
家长一听就吓坏了:这还了得,孩子不想活了,我可不能刺激他了。于是不敢再提上学的事,手机也不敢再收了,说话也变得小心翼翼。
这些都是在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孩子,在现实层面处理问题。
也许,当孩子说不想活了,可能有一部分确实是他的真实想法,但更多的是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在表达自己的痛苦、无望和困顿。
这种困境看起来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所以也许死了才是解脱。
所以,孩子口中的死,也许只是他无奈之下的解决办法,是他内心困顿的一种极致表达。
如果能看到这一层,我们就多少能体会到他的感受,理解他的需求。
我们就知道,孩子看起来风平浪静,但他的内心世界很荒芜、很艰难,他快撑不下去了,他在用这样的方式呼救。
我们就可以试着走近孩子,去看看:他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这些年,他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个困境中的?他为什么会这样理解和处理当下的境遇?
当我们和孩子一点点看到这些,看到模式、看到关系、看到需求,这个“死结”就松动了。
2.给到孩子纠结挣扎的空间,让子弹飞一会儿。
父母不要急着在行为层面帮孩子做决定,把他往前推或者往后拽。而是给到孩子一个空间,在这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待一待,允许他去纠结、挣扎、努力、懈怠、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