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辅导孩子作业就头疼,教了又不会,会了又拖沓。”
“这样不紧不慢的性格,也不知道是随了谁?作为父母反正是挺着急的。”
事实上,每个孩子的“从容不迫”,都离不开对时间观念的模糊认知。
他们不会有“分秒必争”的紧迫感,是因为没有一件事让他们产生内驱力。
这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把各种任务拆分成具体的小目标,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作业,剩下的时间就能自由支配。
那孩子必然会为争取“娱乐时间”提高效率,既能认真学习,又能开心玩耍。
父母就此能省不少心,孩子也会更懂时间可贵。
2.帮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之前看到一个视频,很有意思。
一对90后夫妻带娃去动物园,孩子想去抓鸟,被拒绝后就往地上一躺,原地哭闹。
爸爸看到这般场景,是看穿了孩子的“小心思”,转身就和妻子要走。
最后,撒泼的孩子也不再执着,自己就站了起来,跟在父母后面继续逛动物园。
评论区不少留言赞叹说:“教育孩子,确实不能什么都惯着。”
的确,教育孩子不仅是给他们爱,还要让他们有秩序地适应社会。
孩子在3~6岁时,就进入了“敏感期”。
有人就此形象地做过一个比喻:
这就像某项程序有着一成不变的秩序要求,这就是“秩序敏感期”。
在这些规则面前,孩子会根据父母的行为做出判断: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
此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
不写作业会被老师批评,在学习的时间内去玩,就不能像优秀的同学一样取得好成绩。
当他们知道错误的选择,会带来糟糕的结果时,良好的秩序感就会逐渐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