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回母校演讲:谈华为如何面对技术封锁和“浆糊”哲学(4)

孟晚舟认为,解决一切问题和难题的根本在于人才。华为将坚持开放的人才观,用火花和汗水调制的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用开放的心胸和格局粘接世界的智慧,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谈华为的“浆糊”哲学:

人人尽展其才,一桶浆糊粘接世界智慧

谈到人尽其才,孟晚舟表示,在华为,并不要求员工“样样精通”、“十项全能”,而是鼓励员工在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领域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具有解题、破题能力的“单项突出”人才,才是当前攻坚克难时期最需要的。“华为就是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将一群人粘合在一起,做一件事情。”

在演讲中,孟晚舟还分享了两个小故事。一是二十多年前,华为为了留住一个俄罗斯的“天才少年”,在当地设立了数学研究所。而这个不喜与人来往,偶尔做些数学研究的“怪异”天才,攻破了从2G到3G的算法难题,华为也基于这项成果,推出了一款针对欧洲市场的SingleRAN方案,逐步超越竞争对手。

孟晚舟说,常人难以理解的“怪异少数”,也许在某个方面有着常人难以超越的才华。“用人之长、人尽其才”,是华为的用人之道。

另一个小故事的主人公,2016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专业,加入华为后却选择从事软件编码开发工作。孟晚舟说,跨专业不仅没有影响他成为代码达人,扎实的化学功底更是让他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破题能力。其实,华为有许多这样的跨专业科研人才。华为看中的是他们扎实的基础学科积累、创新的破题思维方式。华为早期的电源开发团队中,就有一位主力人员,曾经是位牙科医生。

任正非在达沃斯论坛上接受采访时也曾说,自己既不懂技术,也不懂财务。他就是提着一桶浆糊,把优秀的人黏在一起,拼出一个人才济济的华为。

孟晚舟表示,英雄不问出处,创造价值者就应该获得尊重。华为的“浆糊”哲学,核心是价值创造、价值分享、共有共享,保护每一个贡献者的合理利益,形成一个集群。华为粘接了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也粘接了成千上万的外部优秀人才。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