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严格来说,这道题探讨的也已经是伦理学的范畴,至此,哲学除宗教之外的几个重要分支,已经被上海作文出的差不多了。
2017年,题目是“生活的预测”,这一年上海在题干上引入了一个关键模式,叫“有的人”,也就是将2011年的“A与B互斥”改成了更容易代入的“两拨人的观点冲突”,去年上海的高考题就再一次启用了这一模式,只不过把“有的人”改成了“有人说……也有人说……”。
2018年的题目跟2016年有些类似,偏重于探讨社会关系,比如“自我与他人”、“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不过2018年的这个“被需要”,又要比“评价他人的生活”更感性,更能触达到一些隐秘的小心思——不太确定如果一个考生从高中生恋爱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老师会如何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