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了扒藤校的录取数据,才发现留学风向真的变了(3)

自特朗普第二个任期开始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界就一直不太平。作为精英教育代名词的藤校,更是成了众矢之的。

特朗普以停止向这些学校拨款数亿美元作为威胁,要求藤校追随他的政治主张:镇压亲巴勒斯坦抗议者、禁止跨性别学生参加体育比赛以及终止多元化和平等倡议。

结果,还没等这场政治风波平息,许多只想安安心心上学的美国年轻人,选择避开这些是非之地,把目光转向了其他顶尖高校:

范德堡、莱斯、埃默里,这些原本被视为“保底选项”的院校,现在已经成了许多高分段学生的“梦校”。

今年藤校日,外滩君就写过,。如今再回看他们的录取数据,才发现,这种转身来得比想象中还快、还猛。(点击阅读)

纽约大学,十年前还有三分之一的录取率,今年已经跌到 7.7%,创下历史新低。

莱斯大学的申请人数在过去十年间翻了一倍,从不到 1.8 万涨到 3.6 万。

范德堡大学更夸张,今年的录取率只有 4.6%,几乎和藤校打平了。

一系列变化拼在一起看,其实是留学这盘棋的底层逻辑,正在重排。

扒了扒藤校的录取数据,才发现留学风向真的变了

首先,是大学的符号价值正在消退。

藤校曾是毋庸置疑的金字招牌。求职简历上一行“哈佛”、“耶鲁”,就像打游戏自带buff,不需要解释,默认优秀。

但现在,大学声誉不再能直接兑现了。

经济不景气,雇主筛选用人的逻辑越来越简单直接了:能不能直接投入工作、快速上手实际任务。所以,企业们越来越强调,是否有实习经验、项目成果,甚至会不会用AI辅助工作,重要性都要超过“在哪读书”这一项。

在《福布斯》最近的调查中,33%的招聘决策者表示他们聘用常春藤盟校毕业生的意愿下降。四成受访者认为,常春藤盟校在培养入门级求职者方面的表现比五年前更差。

在藤校生扎堆的金融行业,质疑声也越来越多。雇主们称,名校生太擅长分析,太不擅长解决。遇事总像在写学校里的案例分析,动脑多,动手少。

更微妙的是,其实藤校自己也在无形中“稀释”自己的品牌价值。比如疫情后,不少藤校都推出了在线课程、远程项目。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新常态,一方面也是拓展招生。

但大家心里都清楚,稀缺性,本身就是常春藤盟校最核心的象征价值之一,“进入门槛极高”的精英感削弱,品牌价值自然也会受影响。

扒了扒藤校的录取数据,才发现留学风向真的变了

其次,专业价值超过学校品牌价值。

过去,对70后、80后来说,只要大学名头够“响亮”,专业不对口也能闯出一条路。但00后、10后面对的却是一个技术门槛持续升高、AI快速蚕食人类岗位的世界,职位变少了、要求更高了。

所以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这样的数据:

耶鲁大学读英语文学的学生,毕业四年后年薪中位数仅有 6.4 万;

普渡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学生,年薪中位数是 12.4 万美元;

而从洛杉矶贸易技术学院走出的电力线路工,毕业四年后甚至可以拿到 16.5 万美元以上的年薪。

名校光环,难敌专业落差。这是实用价值。

而更深层的结构变化是:专业已经不只是知识门类,更是职业准入的门槛。

一些新兴热门行业,比如科技、医疗,对准入的限制越来越强。没有特定的专业背景,连门都进不去。

最近一项社会学研究表明:越是高收入的职业,越倾向于设置“专业壁垒”,将机会牢牢锁在少数特定人群手中。

换句话说,收入更高的并非一定是能力更强的人,而是那些拥有“专业通行证”,能顺利进入高收入行业的人。而一旦进到行业内部,同一岗位的不同学历背景者收入相差无几,所以说,关键是有没有“上桌”的资格。

这意味着,专业也有了符号价值,并且其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大学声誉。

扒了扒藤校的录取数据,才发现留学风向真的变了

第三,个人契合度已成新衡量标准。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