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妈妈北美5年:除了“内卷”和“躺平”,还有一种正常的、积极向上的生活

去年下半年,我结束了长达5年的陪读生涯,因为女儿小胡终于上大学了,她申到了北卡著名的文理学院戴维森学院(DavidsonCollege)。朋友们纷纷发来“贺电”,说祝贺你陪读成功,有一个HappyEnding。我不确定这算不算一个成功故事,姑且就把这次分享当作人生一个阶段性总结吧。

陪读妈妈北美5年:除了“内卷”和“躺平”,还有一种正常的、积极向上的生活

“希望女儿快乐”战胜了

我对“优秀”的欲望

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第一份工作是新民晚报的财经记者,后来跳槽去了金融业、大型互联网行业,我的工作经历让我善于观察、总结、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在我女儿的求学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这是后话了。

2016年,我出版了《透明墙——互联网时代的公关》这本书,同年被美国国务院邀请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国际领导力访问学者项目,我有幸走访了美国的公立、私立学校,甚至是残疾人学校,第一次对中美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回来后,我时不时冒出是不是应该把女儿送去美国体验一下教育的念头。

陪读妈妈北美5年:除了“内卷”和“躺平”,还有一种正常的、积极向上的生活

作者陆蓓和她的书籍《透明墙:“互联网+”时代的公关》

说回我女儿小胡。她小学是在上海一所快乐教育的标杆学校读的。直到今天我也非常感谢这所学校,在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的同时没有落下对他们的培养,在良好的氛围中,小胡的写作特长得以自然生发(自豪一下,这点随我)。但这种快乐在小胡进入上外附中后戛然而止,我和孩子吃到了“不卷”的第一个苦果:同学们神仙打架,小胡遭殃。

学习压力陡增让小胡非常不适应:数学不及格到都快有心理阴影了,英语勉强爬到平均分,最擅长的语文也因为她厌恶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古板”的题目而越学越痛苦……

到了7年级,尽管老师给了孩子很大宽容,但小胡仍旧不可遏制地发展到几乎厌学了,她每天都跟我说:妈妈我今天可不可以不去上学,我实在没有自信走进教室,我和同学好像很难沟通……

这时,我再度萌生了让女儿去美国的想法。当时也纠结过,去美国意味着我几乎是要放弃职业前景、熟悉的环境和朋友,对一个顺风顺水的成年人来说,去完全陌生的环境重新开始很难。

我也考虑过给小胡补补课来挽救一下成绩,能考进上外附的没有笨孩子,我相信小胡的落后只是暂时的。但眼见着孩子状态越来越差,以及继续在国内读书可以预见的压力,我和我先生最终还是在2018年,也就是小胡7年级的寒假时下定决心送她去美国,我们两人轮流去陪读。

紧接着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去哪里。和很多中国家长一样,我们脑子里首先想到纽约、波士顿、旧金山,但在寒假访了一圈校后,我发现都不太适合当时处在“易燃易爆炸”状态的小胡,尽管学校非常好,老师同学们也都很友善,但“压力太大”。

一位华人移民朋友告诉我,你第一步要考虑的是哪里能让你女儿放松下来,去选择一个peaceful的环境,再去考虑学校的事儿。感谢这位朋友,让我最后在北卡找到了一个非常美丽、平和的地方夏洛特。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我把夏洛特称作夏村。我内心非常认同美国的一句谚语——培养一个孩子, 需要一个村的力量。

国内7年级暑假结束后,我们把孩子转到夏洛特当地一所公立学校读8年级,过渡一年再去美高(9-12年级)。下面这张照片是我们一家人在小胡8年级入学时照的,你能看到那会大家都不是很开心,小朋友紧张,我强颜欢笑,大家都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这步走得对不对。

陪读妈妈北美5年:除了“内卷”和“躺平”,还有一种正常的、积极向上的生活

1234...全文 6 下一页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