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我结束了长达5年的陪读生涯,因为女儿小胡终于上大学了,她申到了北卡著名的文理学院戴维森学院(DavidsonCollege)。朋友们纷纷发来“贺电”,说祝贺你陪读成功,有一个HappyEnding。我不确定这算不算一个成功故事,姑且就把这次分享当作人生一个阶段性总结吧。
“希望女儿快乐”战胜了
我对“优秀”的欲望
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第一份工作是新民晚报的财经记者,后来跳槽去了金融业、大型互联网行业,我的工作经历让我善于观察、总结、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在我女儿的求学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这是后话了。
2016年,我出版了《透明墙——互联网时代的公关》这本书,同年被美国国务院邀请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国际领导力访问学者项目,我有幸走访了美国的公立、私立学校,甚至是残疾人学校,第一次对中美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回来后,我时不时冒出是不是应该把女儿送去美国体验一下教育的念头。
作者陆蓓和她的书籍《透明墙:“互联网+”时代的公关》
说回我女儿小胡。她小学是在上海一所快乐教育的标杆学校读的。直到今天我也非常感谢这所学校,在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的同时没有落下对他们的培养,在良好的氛围中,小胡的写作特长得以自然生发(自豪一下,这点随我)。但这种快乐在小胡进入上外附中后戛然而止,我和孩子吃到了“不卷”的第一个苦果:同学们神仙打架,小胡遭殃。
学习压力陡增让小胡非常不适应:数学不及格到都快有心理阴影了,英语勉强爬到平均分,最擅长的语文也因为她厌恶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古板”的题目而越学越痛苦……
到了7年级,尽管老师给了孩子很大宽容,但小胡仍旧不可遏制地发展到几乎厌学了,她每天都跟我说:妈妈我今天可不可以不去上学,我实在没有自信走进教室,我和同学好像很难沟通……
这时,我再度萌生了让女儿去美国的想法。当时也纠结过,去美国意味着我几乎是要放弃职业前景、熟悉的环境和朋友,对一个顺风顺水的成年人来说,去完全陌生的环境重新开始很难。
我也考虑过给小胡补补课来挽救一下成绩,能考进上外附的没有笨孩子,我相信小胡的落后只是暂时的。但眼见着孩子状态越来越差,以及继续在国内读书可以预见的压力,我和我先生最终还是在2018年,也就是小胡7年级的寒假时下定决心送她去美国,我们两人轮流去陪读。
紧接着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去哪里。和很多中国家长一样,我们脑子里首先想到纽约、波士顿、旧金山,但在寒假访了一圈校后,我发现都不太适合当时处在“易燃易爆炸”状态的小胡,尽管学校非常好,老师同学们也都很友善,但“压力太大”。
一位华人移民朋友告诉我,你第一步要考虑的是哪里能让你女儿放松下来,去选择一个peaceful的环境,再去考虑学校的事儿。感谢这位朋友,让我最后在北卡找到了一个非常美丽、平和的地方夏洛特。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我把夏洛特称作夏村。我内心非常认同美国的一句谚语——培养一个孩子, 需要一个村的力量。
国内7年级暑假结束后,我们把孩子转到夏洛特当地一所公立学校读8年级,过渡一年再去美高(9-12年级)。下面这张照片是我们一家人在小胡8年级入学时照的,你能看到那会大家都不是很开心,小朋友紧张,我强颜欢笑,大家都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这步走得对不对。
在夏洛特的“绝地重生”
因为《夏洛特烦恼》这部片子,大家对“夏洛特”三个字不陌生,不过对这个城市可能真不太了解。它在美国东南部,是北卡罗莱纳州的一个城市,也是美国第二大金融中心(很意外吧)。整个城市大概有300万人,不过华人只有3万左右。
我们过去之后,在最好的学区花了60万美金买了一栋300平的带院子的房子,又花了5万美金买了辆车,生活就此安顿下来。我也过上了做饭、接送孩子、读书、写作的简单生活。虽然嘴上抱怨夏洛特好山好水好寂寞,但这里给了我和孩子一个喘息的机会,小胡也终于不再像一把整天绷紧的弓。
我家临湖的后院
进入这所学校后,小胡仿佛“触底反弹”,先是在数学评估考试中得了高分被分到A班(这里要感慨一句,国内的基础教育真扎实),接着又在体育课上得了A,这下连小胡自己都不敢相信了,她说我一个跑步都卡着点过的人,凭什么拿A。老师告诉她:“因为我观察了你几个月,你是这里进步最快的人,这个A是你理应得到的。”在很多小的细节上,小胡得到了真诚的鼓励和认可,慢慢找回了自信。
8年级其实过得很紧张,一方面要适应,一方面又要准备升学,我们紧锣密鼓开始走访当地的高中。参考了一些经验非常丰富的华人移民和陪读妈妈的意见后,我们选定了三所私立走读高中(离家都不远),这三所学校各有特点,其中一所很“白”,对亚洲人不太友好;一所被称为当地高中界的MIT,理工科特别强,不太适合小胡;还有一所就是小胡后来去的Charlotte Country Day School。
美国有一个Country Day学校系统,当地的这所学校有70多年历史,这两年接受了一个老钱家族的一大笔捐赠,新获了200多英亩土地,校园和设施都会有较大提升,建议想去北卡的家长多多关注。Charlotte Country Day的特点是教育质量好、文化多元,对亚洲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非常友好。
Charlotte Country Day手绘校园图
小胡能上这所学校是有运气成分在的。她的SSAT成绩很普通,大概在65%左右。但当年恰好有Charlotte Country Day的一位学霸妈妈(我们甚至都不太熟)热情地领我们去面试。她跟我一样都是从上海过去的,两个女儿非常优秀,相当于是她拿她们母女三人的信誉帮我们做背书,让我们有了一次跟招生官充分沟通的机会。
学校的招生官Robin女士已经在CharlotteCountryDay工作了近40年,是一位善良、有同理心,又很睿智的女士。我还记得那天,我跟Robin在一间办公室聊,小胡去另一间办公室接受ESL老师面试。我用磕磕巴巴的英语描述了女儿这些年的经历,跟Robin说:“我们很爱孩子,但当我们的爱和内卷的环境发生冲突时,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希望这一次更换环境能够给孩子一个新的开始。”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Robin说:“绝地重生不容易,我要特别看一看这个孩子”。我就把当时带去的所有材料都给了她,也给她看了小胡小、初时发表在报纸上的一些文章(还是中文版的)以及我自己出版的书。Robin说,孩子的材料借我10分钟,随即叫来秘书,把小胡写的文章送给在隔壁面试的老师。结果小胡的面试总共持续了一个半小时,那位ESL老师跟我说:“你的孩子很有想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次年三月,小胡顺利拿到了Charlotte Country Day的offer。
小胡毕业典礼时,我们一家三口跟Robin女士的合影
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的做法很冒险,因为各方面的准备都不是很充分。而且Robin女士也告诉我,这两年学校的要求水涨船高,SSAT 90%是门槛。
我们当年一是因为夏洛特地区华人不太多;
二是小胡在美初过渡了一年;
三是有当地朋友的帮助,也因为住在当地,有充分的沟通机会。
如果国内孩子申请美高,建议大家尽早规划和准备,把需要的成绩都拿到手,才比较有保障。
申请美高非常重要。因为在美国申请大学,学校会看4年的美高成绩。如果中途转学,孩子就要重新适应,可能会影响成绩,所以最好一步到位。
在择校问题上,我觉得这个时候主要要听专业人士和家长的意见,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自主决策能力比较弱,家长们要相信自己的判断。
那么择校主要的依据是什么?我在陪读期间,访谈了当地很多朋友,也听到了很多踩坑的故事,总结下经验教训:
一、在你完全不了解美高时,可以通过各类排名去了解学校。但家长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要明白排名好的学校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不要一味追求Top学校。
二、家长要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长、心理素质和竞争力,也要了解美国的文化,全盘、综合考虑后再做决定。
三、我们要坚持长期主义。求学就像跑马拉松,你不能要求孩子在每一个阶段都是竭尽全力的、遥遥领先的,这太苛刻了。家长要给孩子时间,允许孩子有起伏。除了成绩,更要照顾到孩子的身体、情绪,他们是不是快乐,是不是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美高:张弛有度的快乐
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因为地区差异,学校之间也有差距,用大白话说,美高是有梯队的。Charlotte Country Day在夏洛特是所好学校,放在全美就不起眼了。
但我觉得家长们一旦了解美本录取的逻辑,就不会因为没有进到排名前50的高中而焦虑了。关于成绩,美本一看孩子高中4年的GPA变化,他们希望看到一个整体向上的趋势,所以起点低一点没关系,后面补回来就行。
不过要特别注意11年级,这一年开始,所有课程的难度都会上一个台阶,一定要特别努力,保持住成绩,需要的话补补课也可以。
第二要看孩子在学校的GPA排名,这份排名是要给大学的,基本上前20%一档,20%-40%一档,挤不进前20%的话,对申请好大学是有影响的。
再次庆幸当年来了夏洛特。当加州的孩子们卷生卷死,人手8门10门AP时,Charlotte Country Day的孩子还能喘口气,读个六七门也够了,而且不一定要门门5分,4分也行(还能带进大学换学分,省不少学费)。
Charlotte Country Day的校历
小胡美高四年总体过得很开心。她参加了音乐剧演出(剧照见校历右下角,美得我都不敢认),得到了情绪的宣泄,也获得了非常多的快乐;因为有芭蕾的基础,她还加入了中国孩子很少尝试的啦啦队,花了很大力气,从一个配角成为“被托举”的角色。
小胡在啦啦队排练
这个过程很“艰辛”。大家可能不了解,啦啦队对孩子体力的要求特别高(当地的孩子都比她强壮)。尤其是在赛季,室外足球赛经常踢到半夜,我们在看台上穿着羽绒服,她们是从赛前到休息环节再到赛后一直待命,有需要就要马上脱掉羽绒服穿着表演服上场,比球员还辛苦。
还有一个大问题是,作为一个外来者,小胡很难融入。不是说这些女生故意排外,而是她们几乎从幼儿园就认识且一路升学上来,更有甚者,她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可能都是Charlotte Country Day的校友,这种背景下,这些孩子自发形成一个坚固的圈子,很难打破。
也不知道小胡用了什么方法,我感觉是她的善意、勤奋、坚韧,都在内心悄悄生长,后来女孩子们都相处得很不错。小胡在啦啦队坚持了4年,最后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篇漂亮的文书。
给大家推荐一部关于啦啦队的纪录片《啦啦队女王》,非常真实动人
小胡参加的第二个俱乐部是国际生联盟(也算带一点辩论性质的俱乐部),并在12年级当上了主席。有一次,老师带他们去参加大使馆的活动,小胡问了一个关于“俄乌战争”的问题(勇气可嘉,老师后来还把当天录的视频转给了我),问题提得很精彩。
高中毕业前几天,有一天一早7点多,我接到学校打来的电话,说你们家长今天一定要到学校来,我们会在午餐时给你们一个惊喜。我一头雾水,去了后才知道,那是国际生联盟最后一次活动,学校像模像样给小胡颁了一个奖,老师颇为有心地写了获奖词,把老母亲我感动到哭得稀里哗啦。
我家女儿不是同龄人里最优秀的,这点我有心理准备,但让我意外的是,每当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她总能成为这群人里成长最快的,而且没有改变她善良、敏感的特色,这一点太不容易,老妈我心疼又自豪。
Be Nice Person
小胡12年级时,因为上海疫情,我在美国待了整整一年,她所有的校园活动我一场不落参加了,我对孩子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的母女关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家有青春期娃的家长都懂)。
之前,我们像两只刺猬,走太近就要彼此为难。我感触最深的是,小胡9年级时,我接送她上下学,她总让我等在校门口,不让进学校,也不愿意介绍我;到了12年级,她已经会主动跟老师说,这是我妈妈,她是一个作家,你们一定有很多话可以聊。女儿成了带领我了解美国文化的最佳老师。
下面这张照片是小胡在毕业典礼上跟学校心理学老师的合影,拍照时她一直在哭,说舍不得学校和老师。这位老师对小胡的影响特别大。
她本身非常优秀,是一位心理学博士,之前在大诊所工作,为了追求work life banlace选择到高中教书。学校的AP心理学教得深入,但课堂只要涉及到异常心理分析,老师就会在下课前认真跟孩子们强调:“我们见过黑暗的一面,更要坚守底线,每一天每一时都要be nice。”
以至于到最后,“Be nice person” 像信条一样深深刻入小胡心里——我觉得这是教育真正的意义。
大学:做个放风筝的妈妈
CharlotteCountryDay有很好的升学顾问(Conselor),就是下面这位老师乔纳森。他在学校工作了18年,每年负责30个左右学生的升学指导工作,经验丰富且认真负责,大到学生的选校策略,小到Essay,都会跟学生一对一充分沟通。忙完申请季,他就去做橄榄球教练,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
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因为焦虑和没有把握,我成了“最爱问问题家长”,大概也是乔纳森最耐心对待的家长,每次见面他都笑着安慰我,最后我成了他的粉丝。毕业典礼结束,我在人群中找到他说:“你实在太像布拉格皮特,求合影,哈哈。”
毕业典礼上,我和乔纳森的合影
不瞒大家说,在大学选校时,我是蠢蠢欲动的。因为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我就想着孩子要不要回到繁华大都市上学,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纽约大学(以小胡的能力可以试试)或者去波士顿的大学。
但是小胡想留在北卡,她觉得乡村生活更适合她。但那会她是有负担的,怕我对她不满,认为她不求上进。我们双方没有说开,小心翼翼彼此试探底线。
其实从小胡10年级的暑假开始,我们就做了不少访校工作,从夏洛特一路北上到波士顿,把能去的高校都去了一次,哈耶普斯麻也去“朝圣”过了。小胡自己很喜欢布朗,但觉得“硬件”不太够,也就没什么执念。
北卡本地的大学,比如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我们去了2次,戴维森学院去了3次。结合小胡的个人意愿以及学校升学顾问的建议,我们做家长的最终还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在早申阶段锁定戴维森,也成功拿到了offer。
美本申请真的挺玄学,也很考验家长智慧,怎样避开“欲望的坑”,避开和同学竞争的坑都是学问。当年学校有4个学生跟小胡一起ED戴维森,其中一个孩子可能还符合“传承录取”(Legacy Admission)标准,结果只有小胡一人拿了offer,也是非常幸运。
我一个朋友跟我说,你有没有发现,孩子自己选大学,ED多半能成功;家长强势介入选校的,多半要黄。我回想了下身边的例子,好像还真是这样。
再来说说戴维森学院。它在全美文理学院中常年排在11-13之间,学校只提供本科教育,一届学生大概有400人,录取率很低,学费一年约8万美金。我们去访校时跟老师聊得很多,发现这里得老师真的很有实力,而且师生关系非常好。
一个班通常就15人,不会超过25人,经常课上着上着跟老师熟了,就全班同学一起去老师家里吃饭,开小灶。小胡去上学后,我也经常过去玩,可能表现得太喜欢了,小胡就“嘲笑我”:妈妈,我在Charlotte Country Day上学时,你恨不得跟我上一遍高中;现在来了戴维森,你又恨不得跟我一起读一遍大学。我心想,要是这有真有这个机会才好呢。
陪读妈妈:有自我的生活才精彩
我之前提到过,我和先生轮流陪读,所以5年中大概有三年半的时间在美国。刚去的时候完全不习惯,觉得节奏也太慢了,如果不是为了陪孩子,一个星期就呆腻了。但因为肩负重任,不得不让自己习惯。夏村的安静日子,在我的人生中也是特殊的体验,回想起来,韵味无穷。
我迅速加入当地一个陪读妈妈群,这里简直卧虎藏龙:有的妈妈在当地有工作,是大公司的CFO,或者是IT和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也有像我这样纯粹是为了陪读。但新一代的陪读妈妈无一例外都受过良好教育,对自己很有要求,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
有的妈妈鸡娃也鸡自己。我是不知道怎么鸡,一会觉得应该严格要求,一会又怕太过了孩子受不了又掉回之前的状态,就经常“仰卧起坐”,自己把自己弄拧巴了,心态不稳。所以我准备转移注意力,找点事干,不要整天盯着孩子,顺便也让自己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第一个尝试是去当地的社区大学读一些短期课程。我上过免费的ESL课(很快社区大学就不让我们蹭免费课了),后来又花200美金报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的社会工作方面的课程(学习美国的医疗体系和养老保险体系),啃完一本厚厚的教材,还加入了社区大学的互助小组,和大家一起做作业、迎接考试,就像回到大学时光。对了,社区大学还有教修车的,很多爸爸会上这些课,拿到证就可以去找工作,好像还真有爸爸读完后找到工作的。
除了参加当地橄榄树华人医疗基金会的公益活动,我还会去参加教堂的一些活动。这里要说一下,教堂也办社区活动,不一定非得是教徒才能参加。还有就是和邻居们好好交往。
我的一个邻居是从欧洲移民来的法语老师。我们在散步时认识后就经常聚会,我带着中国茶,她做甜品,一起聊聊人生故事,她还会帮我纠正发音,人生处处是益友!
最有意思的是我参加的一个芭蕾课程,老师是从英国来的专业芭蕾舞者,我本来想偷偷懒加入“银发组”好了,没想到我的同学们都是专业或者半专业的学习者,让我这个半吊子压力巨大(感受到了小胡承受的同辈压力)。虽然芭蕾方面长进有限,但跟她们一起学习、聊天,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人生智慧。
我们银发芭蕾小组“团建”,只有我一个非“银发”
慢慢的,我的生活从华人社交圈转入当地的白人社交圈,遇到过文化冲突,但更多的是打开视野,学会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去看待各种问题,包括看待我和女儿小胡的亲子关系,整个人因此更平和和包容。
纪伯伦有一首著名的诗《致孩子》,诗里的境界太高,我做不到,我对我的女儿永远有牵挂,我对她的依恋可能超过她对我的。但我愿意做孩子的垫脚石,让她能跳到更高处去看世界。
我们要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哪怕与我们的期望不完全相符,但只要他是正直的、快乐的,是一个nice person,我们就应该接纳这种结果。这里面包含着理解、尊重、拓展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和解,是做父母一辈子的课题。从奔跑的职场到安静的书桌,这些是我5年来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期待下次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更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