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高到斯坦福,我花费了500万人民币(4)

2.真正去深耕自己兴趣

而今美本申请卷如红海,有很多学生会想,是不是多去参加一些小众一点的项目赢面会大一点。然而在一舟看来,这种思考方式出发点就是有问题的:别人都在做的活动,未必不能去做,不要怕是不是“跟风”了,重要的是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出自兴趣和热爱。

“美国的大学招生官眼睛还是蛮犀利,学生是不是真的全身心投入到某件事,他们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当一个人真正有热情时,应该是不管谁问起来,都会非常激情满满地去介绍自己所做的事情。”

就拿一舟在经济学方面的兴趣来说,他早在国内公立初中的时候,就参加了国内、外各种商赛。“当时也没想着以后申大学会怎么样,纯粹是觉得好玩,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组织和领导团队完成某件事情。”

他陆续参加了FBLA和IEO,还有国内的像ASDAN,阿里巴巴GDT等等竞赛。这些竞赛中所拿到的奖项,对一舟申请到斯坦福经济学专业无疑有着关键性加分。但是,他觉得最重要的是每次都能学到一些东西,对经济学更爱一点,激励着他在这个专业领域往前更进一步。

“我从很早开始就对经济学现象着迷,比如金融危机,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人类愚蠢到一遍遍犯着同样的错误。”

至于其他方面的坚持,一舟也是从小到大贯穿始终:

比如说对fashion的热情,就读美高时,他经常自告奋勇地为学校社团设计队服和球服;

体育方面,虽然比不上学校的明星选手们,还他是在团体运动里积极表现;

16岁及以后的每年暑假,还是会去云南做义工和支教……

大学招生官看到这样一封简历,能完整地感受到这个学生的自洽,这和“包装”出来的人设完全是两种感觉。

可以说,一舟被名校青睐的点,没有什么是特别小众的,但宝贵就宝贵在长期主义。

从美高到斯坦福,我花费了500万人民币

第三个“1”:能力而非学历

正如长期主义所揭示的那样,教育的投资也并非“一锤子买卖”,而应该是一条长线。

近日,《华尔街日报》发布一项民意调查,56%的美国人认为学位不再值得花时间和金钱。然而,其间思维陷阱正在于,教育从来都不等同于取得“学位”。

“0”前面还有个“1”,叫做有效。什么是有效的教育:

1.至少掌握一门实用的技能;

2.认知的提升。

在一舟看来,教育投资一定是值得的,只不过不要仅仅用当下短短几年的眼光去衡量它,更不能只用资金收入的维度去评估它。

一舟对于斯坦福大学时光回忆至深的,不是某门具体的专业课,恰恰在大学所形成的认知方式。

从美高到斯坦福,我花费了500万人民币

斯坦福

一方面,斯坦福让他明白,遇到挑战是常态。“以前碰到困难的时候,会有一瞬间的泄气”,但现在的他已经习惯第一反应是怎么解决问题、怎么去用积极的心态度过每一天。这就是认知的根本性改变。

进入斯坦福后,一舟对经济学逐渐祛魅,把它那层“神秘的面纱”揭掉后,转而变得务实;但对于斯坦福大学本身,他倒觉得“超过了自己此前的期待”。这颗“硅谷的心脏”几乎每天都在反复提醒学生: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行胜于言!

一舟最喜欢的一位教会计学的老师,在第一堂课时就跟大家说,如果这门课都学不好的人,还不如去当个“牛仔”。因为他就是从一个不起眼的“牛仔”,一步步地站到斯坦福的讲台上来的。

老师有如此个性,学生青出于蓝。一舟认识三个计算机系的朋友,一个印度人,两个美国白人,大二的时候仨人组团辍学创业,做了一个人工智能的项目,8个月的时间就被迪士尼美国总部以1400万美元的资金收购。

一舟在斯坦福看到的,是“其实一个人想做什么的时候,除了自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限制住”。斯坦福的优秀毕业生或“肄业生”有个很明显的共同点,就是说得比较少,做得比较多,面对苦难时坚持得比别人久。这也是斯坦福给他的最大的精神财富。

当然,名校其实也有一地鸡毛和一言难尽的时候。在大二上学期,一舟便曾遇到过学业生涯最戏剧化的一次低谷期。

同一门课程、其他院系的一位中国学生,抄袭了他的答卷,结果被学校发现后,身为受害者的一舟一时也受到波及,当时因为这种混乱的情况,“也遇到学校的道德质疑,在美国如果涉及作弊这方面的问题非常严重,甚至这辈子都会不被允许再进入这片土地。”虽然后来这事最终解决了,但还是对一舟造成不小的心理冲击。

这似乎又印证了,对于以投资“学位”为目标的人而言,更重要的是短期成果。这种短视就算在名校也常会出现。

从美高到斯坦福,我花费了500万人民币

一舟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