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高到斯坦福,我花费了500万人民币(2)

这样算下来,在美国留学8年的费用,就高达500万人民币左右。

然而,500w买不来斯坦福,更和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没有因果关系。回顾自己的求学历程,一舟首先感到幸运的,是成长于开明的家庭环境。不论是兴趣爱好、价值观、个性还是自主性,他在很多方面都明显地受到父母亲的直接影响。

1.重视价值观甚于学业

其实直到高中前,一舟都还是在山西太原的公立体系就读。尽管在重点学校,学业竞争激烈,但父母亲从来不会在成绩方面“盯着他”,考得好与坏是自己的事。

反倒,父母喜欢带着一舟做一些跟学业没太多关系的事。

“小学的时候,家里人特别是我爸,经常会带着我去做社区清洁,比如跟着老大爷们一起出门扫大街;有时候遇到组织捐款之类的活动,家里人也会带着我踊跃参加。”

可能也正因此,一舟到了美国后,很快地适应那边对学生社会实践与贡献的重视。每天放学有时间,就去社区做志愿者;每年暑假,他都会到云南乡村学校做支教。

从美高到斯坦福,我花费了500万人民币

在云南乡村学校支教

这种公益心态久而久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信任让我更主动地往前走

“或许也是因为他们平时工作忙,没精力盯着我。但确实家里不管是大事小事,他们都会听我的意见,让我自己做主。”

在申请美高时,作为独生子的一舟是家里主动性最强的那个。

“出国的计划其实很早就有,我也一直很想见见外面的世界,只是家里人不希望我太小的时候就离家。到了最后要出去的时候,我反倒是家里最积极的那个,着手各种准备。”

从择校到寻找合适的中介机构,很多时候都是他自己搜集资料,从各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甚至是亲自跑到北京各个机构去实地探访、最后也是自己确定的中介。

“这些事情做完后,我给父母打了张表格,把各种信息盘清楚。”爸妈只给他提建议,不为他直接做决定。

这种无条件的信任,使得一舟从小到大的独立性、自主性都很强。

3.兴趣确实是熏陶出来的

孩子的兴趣,不一定得到兴趣班里去寻找。生命之初,每个孩子最好奇的对象其实正是父母。一舟的兴趣爱好,正是直接受到父母的影响。

一舟的妈妈有一次问他,以后打算学什么专业,他思考了一下,想到了时尚艺术——这最开始完全是受妈妈的熏陶。“妈妈是学艺术出身的,对fashion有着很大的热情”。

自然而然地,一舟对于色彩和搭配很敏感,穿的衣服就和身边的同学不一样。有的同学看到他鞋子上的涂鸦会觉得奇怪,“但我妈妈一直很支持我。”

从美高到斯坦福,我花费了500万人民币

一舟

有时候一舟心血来潮搭配的款式,过了几个月后竟然和明星“撞款”,他便感到一股喜悦,有种在领先潮流的感觉;独到眼光名声在外,也常有朋友咨询他,“我的好兄弟们每次参加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什么的,每一套衣服都是经我之手。”

一舟略带骄傲地笑道,“但是吧,这事儿只是图一乐,我很了解自己不会想着把这方面当做职业。”

于是他跟妈妈说,我还是学经济学吧。对经济学的兴趣,起源于阅读。例如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的著作《从0到1》,被一舟翻阅过很多遍,而这本书正是父亲买给他的礼物。

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开明、信任与支持的家风为一舟的志趣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他自己也感到幸运,“还好做作业、刷题对我来说,始终不是第一紧要的事。”

与之截然相反的例子是,父母的焦虑也同样会投射到孩子身上。

外滩君最近看到有个学生发帖说,作为一个在西城区出生的中产家庭的孩子,父母给了Ta最好的教育资源,却唯独没有给Ta尊重。虽然考上了Top30,焦虑和抑郁却也如影随形,曾数次想让自己的生命“归零”。

这时候我们总该反思,“1”——父母的开明和支持,远比物质经济条件所构成的“0”更为关键,尤其是当“0”成为家长道德绑架孩子的一种工具。

从美高到斯坦福,我花费了500万人民币

第二个“1”:长期主义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