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父母为什么宁愿每天接送,也不想让孩子住校(3)

走读的孩子至少能在家放空十分钟,吃点水果,看看剧,重启一下神经。很多父母晚上给孩子准备夜宵,不是因为孩子饿,而是心疼。

那碗热汤面、那杯牛奶,是父母最后的战场。

而且,说实话,家长能看着孩子回家,才算放心。现在的社会,信息太多、诱惑太多,晚自习放学后的一路,既危险又孤单。

家长宁愿辛苦一点,也要确定孩子安全到家。

所以别再说走读浪费时间。它浪费的是时间,换来的是心安。

四、家长的“娇惯”,其实是一种现代理智

很多人喜欢拿过去当尺子,说什么“我们那时候都能住校,怎么现在的孩子就娇气了?”——这话就像“我以前没空调也活着”,你活着没错,但那不代表舒服。

教育不是比苦,而是比效率。

当年的条件差,不代表那是正确的教育方式。今天条件好了,家长选择让孩子住家里,不是溺爱,而是理性。你能提供的支持越多,孩子能走的路越稳。

父母不是要帮孩子逃避苦,而是要帮他在苦里活得更稳。情绪稳定、身体健康、精神不塌,就是最大的竞争力。

有条件去追求平衡,就别硬扛着模仿旧时代的“坚强”。

有些坚强是被逼出来的,不值得怀念。

所以说,回家的路,是孩子的缓冲带。

每一届高考,都像一场全民体力战。能扛到最后的人,不一定最聪明,但一定最稳。

走读的孩子,或许早晨起得更早,晚上睡得更晚,但他们每天有机会重新装回“自己”,在家庭的小世界里修复,在人间的小温度里呼吸。

教育的终点不是分数,是人。一个能在压力中自我修复的孩子,才是真的在成长。

所以,当你看见那些夜晚还在等孩子回家的父母,别笑他们“舍不得放手”。他们不是放不下,而是知道:

家,才是孩子最好的补习班。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