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儿子和我断崖式分手”袁咏仪被心理医生一句话点醒(4)

面对这个请求,袁咏仪没有立即拒绝,而是耐心地讲解了养狗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责任。

为了让儿子真正理解养狗意味着什么,她带着儿子去了宠物店,并提出一个条件,“如果你愿意为这些狗狗清理粪便,我就考虑给你买一只。”

为了心爱的小狗,儿子乖乖照做了。第二天,袁咏仪又让他继续这项工作,儿子还是坚持完成了任务。

最终,在确认儿子确实具备责任心和耐心后,袁咏仪才同意他养狗。

“13岁儿子和我断崖式分手”袁咏仪被心理医生一句话点醒

在这场对儿子责任心的考验里,袁咏仪并没有进行单纯的说教,而是让儿子在行动中自己领悟其中的含义。

这样的教育,反而更能走进儿子内心。

于是双方停止对抗,那些原本消耗在较劲上的精力,都转化成了各自成长的动力。

袁咏仪发现自己不再需要对儿子时时盯防、事事操心,反而有了更多时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而儿子也在获得自主空间后,展现出更强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他会自觉安排学习时间,认真对待自己选择的每一件事情。

如今,那个曾经想要"换妈妈"的男孩,会在社交媒体上主动分享与母亲的温馨合照。

照片里,母子二人笑容灿烂,眼神中满是亲密与理解。

“13岁儿子和我断崖式分手”袁咏仪被心理医生一句话点醒

这些转变之所以有效,是因为顺应了青春期孩子最核心的心理需求——自主感。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当青少年的自主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会产生更强的内在动机,更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从“被迫服从”到“主动承担”,这正是袁咏仪教育方式转变带来的根本变化。

当她停止用藤条和命令强迫儿子服从,转而通过养狗这样的实践来引导孩子理解责任时,儿子的内在动力被真正激发了。

他不是在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而是在践行自己的选择。

当父母不再与孩子的成长需求较劲,家庭氛围就会变得轻松,沟通也变得顺畅。

就像袁咏仪和儿子的关系,从过去的剑拔弩张到现在的温馨和谐,正是改变,让亲子关系回到了最舒服的状态。

分手,是为了更好地重逢

其实,青春期孩子和我们的"分手",并不是真的要断绝关系,而是一种信号,告诉我们亲子关系需要重新定义了。

从袁咏仪和儿子的转变中,我们可以找到三个关键突破口:

1.角色转换:从管控队友

聪明的父母懂得,青春期不是管教的结束,而是陪伴方式的改变。

就像袁咏仪学会的:在孩子需要时给出建议,而不是随时随地发号施令。

这种角色的转变,恰恰符合青少年对“被当作成年人对待”的渴望。

2.情感联结:在细节中积累信任

关系的修复不需要宏大仪式,而是在日常的细节中慢慢完成:

比如袁咏仪发现,当她停止突击检查儿子的手机,而是说“我相信你能管理好自己”时,儿子反而主动找她讨论如何合理安排使用时间。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给孩子更多的倾听时间,不评判、不指导,只是单纯地倾听。

3.课题分离:守住彼此的边界

这是最具智慧的一课,同时也是最难的一课——分清:

什么是孩子的课题?他的选择、他的朋友、他的梦想。

什么是父母的课题?我们的焦虑、我们的期待、我们的人生。

当我们完成了课题分离,就能从贴身照顾的养育者,转变为在孩子背后默默守候的陪伴者。

孩子在闯荡世界时,才会永远相信自己有一个地方可以回去。

这或许就是养育最深的智慧——我们倾尽全力,不是为了把孩子永远留在身边,而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好好地与他们告别。

而在每一次得体的告别背后,都藏着最深沉的爱。

“13岁儿子和我断崖式分手”袁咏仪被心理医生一句话点醒

如果孩子厌学、抑郁、沉迷手机

价值观偏差、亲子关系紧张…

可以添加老师,

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答疑解惑~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
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